閩南網3月23日訊 古泉州曾有八大勝景,這些風景如今或荒廢在偏僻的郊野上,或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或隱身在參差的民居中。作為八景之一的“星湖荷香”,仍出落得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鄭劍文
星湖荷香在泉州東湖公園。東湖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西臨溫陵路,南接水漈村,從高處俯瞰猶如一塊鑲嵌在城市之中的碧玉。唐時,東湖就是一片層巒疊翠,湖波凝煙的浩瀚水澤之國,面積達40余頃。傳說泉州位于“鯉魚穴”,古城狀似鯉魚,東湖正好位于鯉魚頭部,成為鯉魚之眼,故又名“鯉珠湖”。明代著名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中說:“小東門,其門直東湖之嘴,早日初升,湖光瀲滟,如魚飲湖水者然。”何喬遠家住東湖西側的東街萊巷,對東湖景色了然于心,描述起來也就生動有趣,他筆下的東湖美景雅致又形象——“鯉魚吐珠”。
星湖的荷香千百年來就飄逸著書香文氣。唐貞元九年,泉州刺史席相在東湖設宴為泉州八位進京趕考的秀士送行,而剛中進士衣錦還鄉的歐陽詹理所當然成了重要嘉賓??梢韵胍?,在荷葉田田的池塘邊,有淡淡的月色與荷香相伴,有縷縷的絲竹與吟唱助興,那一夜的荷塘月色想想仍可醉人。這彌漫著文氣儒風的雅集被記載在泉州歷史上,從此泉州文風教化大開,是星湖荷香的一段佳話。
星湖荷香(李碩卿繪)
星湖荷花池邊有處石亭子叫“二公亭”,是為紀念席相與被貶為泉州別駕的姜公輔的一處建筑。姜公輔,唐愛州日南(今越南)人,中進士,初入翰林院為學士,后因敢諫升為諫議大夫。文人直率,諫多了便傷人也傷已,很快就被貶為左庶子,后再貶為泉州別駕。貞元八年(792年),姜公輔一路落寞地來到泉州,席相盛情地在荷花池邊設宴為他接風洗塵?;蛟S是文人相惜,他們相談甚歡,想必那天的酒興與荷香也一樣濃郁熏人。不久,席相調任他處,姜公輔就在九日山東峰筑室隱居。泉州人對兩位高士頗為敬仰,就在星湖之畔建石亭,以表去思。亭成之后,歐陽詹為此撰寫“二公亭記”,宋泉州太守王十朋也寫詩詠贊:“二公亭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欲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再續了星湖荷香的一段佳話。
為延續星湖荷香悠悠文脈,東湖公園曾數度疏浚,宋時疏浚后又建“波恩亭”,湖中壘土七墩如星斗,故東湖又名“七星湖”。明再疏浚,筑堤建橋,又加“攬古亭”,延續了東湖作為泉州文人雅集場所的風俗。爾后四百年間,時難年荒,星湖荒涼,荷花凋敝,建筑無存,這縷文脈就在廢棄的星湖之中沉淀下來,成為泉州人的遺憾。
上世紀90年代初,泉州市政府重建東湖,再現了星湖荷香,又加入了“海絲之路”、“海濱鄒魯”等人文景觀。建成后公園面積達308畝,湖面占了近一半面積,還在園中新建了十一座石牌坊,雖然構造簡陋,但仍可讓人懷念古時東門外鳳山下那數百座古牌坊群。
前年,我就在東湖公園經歷過一場帶著荷香氣息的文化盛事。那天荷花飄香,“書香豐澤”讀書節在這里開幕,數百人的晚會詩情熱烈,文風浩蕩。
在這氤氳著儒風文氣的星湖荷香中漫步,我突發奇想,就讓我乘風穿越而去,或許在二公亭就能遇上席相或姜公輔,再厚著臉皮討一壺酒飲,如能與二公一醉方休,管它楊柳岸,曉風殘月呢?。ㄔ挠袆h減)(鄭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