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7日訊(閩南網記者 王惠敏)她曾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越劇演員,在泉州,喜歡越劇的人沒有不知曉的。沉寂30多年后,她重回舞臺,并任教授業。一轉眼,10多年又過去,她最終選擇告別演出,留在三尺講臺。
這位75歲的老人叫徐梅欽,是浙江人,家在漳州,現在在泉州市豐澤區老年大學教授越劇課。
“因為越劇是我的本行,等于我是重操舊業,更主要的是,一練就把自己的年齡忘掉了。”她說,她喜歡現在的生活,動腦思考如何演繹角色,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在表演中,要體會角色,使自己忘記年齡。
劇照
一心為藝術早成名
徐梅欽的父母親都在越劇團里工作,吃大鍋飯長大的她對越劇耳濡目染。
“在這個環境當中,完全自學的,因為非常喜歡,看到好的,就偷學。”小時候的徐梅欽聰穎好學,見賢思齊。1941年出生的她,在1950年8月就加入工會。就這一年,她還獲得南京市的戲劇競賽優秀演員獎。領獎時的大會堂特別寬敞,主持人還得抱起幼小的她,別人才看得見。對于這樣的場景,她記憶猶新。
1955年,她到泉州越劇團工作。那時的她不但愛越劇,對所有劇種都很感興趣,并學習各劇種的優點,融入到藝術創作當中。“反正我的特點就是誰好,就跟誰學。”她告訴閩南網記者。
年輕時的她一心搞藝術,每年都被評為泉州越劇團的先進工作者,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演員。1961年,屬文藝13級的她每月有工資63.5元。不過,在“文革”期間,她也因此慘遭批斗。1966年開始,她就幾乎不演戲了。1969年,泉州越劇團也被解散。
“我對藝術已經徹底放棄。”徐梅欽不太愿意回想起當時的種種遭遇。她說,因為自己在“文革”當中被批斗得很慘,最終放棄了藝術。她甚至想,如果最初選擇參軍入伍,而不是走戲劇道路,人生之路可能就不一樣了。
“文革”時期,泉州的七個專業劇團解散,文藝界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徐梅欽被選入其中。因要演本地戲,不會講閩南語的她要求轉行。當時她丈夫在漳州市京劇團,1971年轉行到漳州后,她從事了與越劇毫不相干的工作,先后在毛澤東思想進漳紀念館、新華書店等單位上班,1992年,從漳州新華書店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