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市文聯 共述鄉愁記憶
閩南網3月17日訊 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從2015年12月4日起,本報推出“守望鄉愁”記憶系列策劃報道?,F在,這個系列升級啦,由泉州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聯手本報共同主辦,將邀請更多知名作家、本土文學愛好者共同創作,也歡迎您繼續和我們分享您的鄉愁記憶。
“守望鄉愁”系列,陸續推出了《地名記憶》《兩岸記憶》《年味記憶》《返鄉記憶》《家族記憶》等,我們以記者走訪、讀者口述、文人及讀者投稿的方式,整理收集泉州故事。其中“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系列基本保持每周四期,讀者投稿踴躍,生動詮釋了泉州地名。
泉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主席許旭明曾建議,希望通過地名故事讓人們記住鄉愁,還可以多介紹一些本地歷史沿革,挖掘本地人文精神。與泉州市文聯共同主辦,可以發動作家一起來書寫地名,敘述鄉愁。在這個過程中,作家還可以聯系群眾,積累創作素材。創作角度可以以小見大,通過散文、詩歌、小說等不同題材形式,喚起海內外泉州人共同的鄉愁記憶,也使得海都報“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欄目更具吸引力。今年年初召開的泉州“兩會”上,中國致公黨泉州市委員會遞交《保護泉州古地名,保留名城千年歷史》的集體提案。提案建議泉州梳理老地名并建檔,多種舉措傳承家鄉地名。
我們刊登過泉州文學界名人蔡芳本、鄭劍文等作家的文章。昨天,出差在外的泉州市作協主席戴冠青表示,她本人也關注并創作過泉州街巷系列的文章,今后也將積極參與“守望鄉愁”記憶系列的報道。
經市委宣傳部同意,欄目與泉州市文聯聯手主辦后,市文聯將為欄目規劃發展,以及內容創作方面予以支持。歡迎讀者們共同為今后的創作沙龍、文學采風出謀劃策。(海都記者 吳月芳 夏鵬程)
熟悉的地方 風景更有味
老泉州人應該都領略過百源川池的“荷池”風姿吧?
對這片荷池更熟的人,比如林鎮漢老伯,還能侃侃而談聊起由百源庵易名的銅佛寺,百源施醫贈藥局的開辦,寄錫弘法的弘一法師,莫名被拆的魁星樓……
熟悉的地方,有風景,更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沉淀。
地名記憶,以下是我們的四種聯系方式:電子版稿件請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手寫版請在文末留下聯系電話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推薦地名,請撥95060;微信咨詢請關注公眾號“花巷”。
掃碼關注“花巷”
讀者來稿不代表本報立場和態度,如果您有爭議或共鳴,也請通過以上四種方式聯系我們。
百源庵和百源川池 寫不盡我的80載歲月
林鎮漢
我今年80歲了,小時候經常結伴在孔子廟及百源一帶嬉戲玩耍,兒時的記憶仍歷歷在目。
古時泉州舊城有三十六鋪,百源隸屬“三教鋪”。百源川池原是一個狹長的小水潭,北面窄,南面稍寬,但它是古城八卦溝排水系統的蓄泄池之一。當時池中并無任何亭閣水榭,唯見滿池翠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繁星般點綴,煞是好看。
我曾藏有一張舊照片,時間是癸卯(公元1963)年閏四月,畫面中人物是百源庵里的兩位僧人:妙戒與妙達法師,背景是百源庵,照片顯示他們身后的荷池并不大(右圖)。
百源庵在池西畔,此庵始建何時已無從考證,但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573年)前的《泉州府志》就載有“百源庵”。之后,于清順治年間鑄造銅佛16尊供奉庵中,此庵因此名揚遐邇,清乾隆年間重修廟宇遂易名《銅佛寺》。
當時,該寺規模頗大,占地面積4.3畝,三寶大殿居中,其后有三開間的祖師殿及東西廂各兩排護厝,共有禪房21間;而大殿前的庭院相傳系早年天王殿遺址,后辟為該寺的菜園及大片番薯園,此園一直延伸至如今的百源新村。
銅佛寺一燈相續,佛光普照。1949年性愿法師在此創辦覺華佛學苑、佛教義診藥局、百源施醫贈藥局,此局延續至1956年停辦。我曾收藏有此藥局照片,也算是個記憶吧(下圖)。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弘一法師來寺寄錫弘法,親手題書匾額《銅佛古寺》,并親書柱聯:“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勤修清凈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具此普賢最性愿,速見如來無量光”等,分別署名弘一、一音、月音。這些珍貴文物至今猶存。
附近有一退休老人德伯,時常提起他向弘一法師求字的往事,當年法師在銅佛寺住錫時對求字的信眾總是來者不拒,有求必題,因此民間至今仍存有不少弘一法師墨寶。
經數度重建,銅佛寺已舊貌換新顏,不僅在后落蓋起了雙層樓閣式歇山頂的彌陀閣及禪房,還在臨街修筑了山門,古寺格局日漸完整。
銅佛寺位于市中心,與華僑大廈隔街相望,近年來,香火日趨鼎盛,來此觀瞻參拜的海內外游客信士絡繹不絕,在繁華的十字路口,紅磚黃瓦飛檐翹脊的古寺格外醒目,于翠蔭掩映中愈顯氣勢非凡,威嚴端莊。銅佛古寺不失為鬧市中的一方凈土。
百源川池于上世紀60年代末擴建,拆去銅佛寺東邊兩排護厝及菜地,將池擴大至目前的規模,面積約13畝,并在池中建一座八角亭。
當時明倫堂附近有一座“魁星樓”,我想這魁星樓該是舊時府文廟的配套建筑吧,該樓址正在我就讀的學府晉江一中(泉州五中前身)對面,因此學生時代就時常在此樓周邊的參天古榕下流連散心。這雄偉的魁星樓建筑風格奇特,尤其是頂層的八角攢尖。但不知何故(要蓋華僑大廈?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魁星樓竟被拆了,為了保留這珍貴文物,即將其頂層的八角攢尖移建,成為百源川池的池中亭,為此池增光添彩,此后又筑有石構曲橋與池沿相連,形成通道,此時百源的景觀煥然一新,周邊垂柳蔭映,景色宜人。
回首往事,我浮想聯翩,對著這水面空蕩蕩的池子突發奇想,若借其一隅,依然種植些許荷花,還其“荷池”美稱,豈不妙哉?。ㄔ挠袆h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