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6日訊 古時,泉州城南郊有一處常年生長著清脆碧綠的植物——芒萁。爾后陸續有人拓荒聚居,遂成村落。芒萁俗稱菅(jiān)芒,當地人逐漸以“青芒”稱呼地名,至今村里還有一角落名“菅芒頂”,近代華僑往來書信逐漸演化為清濛。
清濛村
如今,清濛人自己也困惑,許多榮耀的記憶,官道、牌坊、官員墓、清濛橋等,在村落的改造中逐漸被吞噬。希望后生能了解清濛厚重的過去,至少,別淡忘這個地名。
清濛村老舊的紅磚房,被收拾得齊整干凈
——推薦人:晉江池店鎮清濛村張啟欣
曾風光的“四層樓” 燕尾脊已塌一半
清濛村是尋常的紅色調為主的閩南村落。
生于上世紀40年代的清濛村人張啟欣,手寫了一封長長的推薦信,寄給了本報《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欄目。他筆下的深情滿滿,說的都是清濛村。
從2012年開始,清濛村有一半的村落拆遷改造,另一半住著人。稍顯老舊的紅磚房院,被收拾得整潔清幽。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三兩座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華僑建筑。
我們帶著信件拜訪了張先生和清濛村。他介紹,最典型的華僑建筑是“四層樓”和“八卦樓”。建于1932年的“四層樓”,新中國成立前充當過晉江四區的區政府辦公場所,還有解放軍的師部入駐過,就是看重了這建筑的居高望遠??上КF在水泥為主體的建筑已成了危房,燕尾脊屋頂坍塌了一半。整座樓無人居住,不過看外觀,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的恢弘。
另一座華僑建筑“八卦樓”,中西合璧聳立在宗祠老厝前。主人不在家,我們透過鐵門,看到了被收拾齊整的庭院。
你知道“清濛番客”“清濛番客嬸”嗎?
張啟欣說,“清濛番客”和“清濛番客嬸”曾是泉州著名的群體稱呼。他的說法得到泉州僑批研究者黃清海的證實。黃清海介紹,清濛華僑寄往家鄉的僑批,信封上總要注明“泉州南門外”或者“晉江南門外”,“清濛”也有很多種寫法,比如“青芒”、“青蒙”等。他收藏的僑批中還有蓋著印章的,可知清朝末年清濛因為華僑眾多,還曾經專門開設信局。黃清海曾憑著印章的名字到清濛尋找過信局的蹤跡無果,估計信局建筑已無存。
村里的華僑以旅居菲律賓、印尼的居多。鋪設于上世紀80年代的石板村路,是旅居印尼萬隆的清濛華僑鄭金針捐資的,并修建了“懷鄉亭”、“朝圣亭”供行人休憩。菲華抗日義勇隊隊長沈爾七也出生于清濛村,他向華僑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僑胞捐資捐物支持前線,又回國參加斗爭。如今沈爾七故居依然保留在清濛村內,門前高大的古榕蒼翠。
擔任菲律賓中華商會第26屆會長的巨商鄭煥彩也出生于清濛,幸運的是在村落拆遷中,他的故居被整體移至晉江五店市。鄭煥彩故居始建于清末,古宅為五開間二進深硬山頂磚木石建筑,雅號“津雅齋”。
已無人居住的“四層樓”,現成了危房
清濛橋承載幾代人記憶,連橋孔都沒了
途經清濛的古官道,如今只剩三四百米長的石板路了。
出生于1933年的村民王建安回憶,過去,官道上除了行人,還有趕馬車的、推獨輪車的,運送陶瓷貨品。清濛人也會將自家種植的糧食、龍眼沿官道送到泉州市區販賣。
張啟欣說,那時,從“四層樓”到清濛橋這段官道兩旁,店鋪林立,有裁縫店、剃頭店、豆干店、食雜店、灰窯店等,生活所需一應俱全,現在古道兩邊陳舊房舍尚且遺留漆黑斑駁的柜窗臺呢。古官道上供行人遮風避雨的“草鞋亭”,提醒過路人低調謹慎的斜坡“驚懾坡”,還有貞節牌坊和明朝阮姓官員的“御賜祭葬牌”,作為孩子樂園的碩大石馬石狗,現在統統沒了蹤影。
2013年,清濛古橋其中一個橋孔被土方掩埋(資料圖)
逐漸消失的,還有當地的清濛橋。2013年8月6日,本報曾為清濛橋疾呼,因為道路施工、房地產開發等原因,清濛橋橋孔幾乎被埋。據地方史考證,此橋自宋代以來是往來泉州市區與后厝街、磁灶、官橋的官道。明朝《八閩通志》記載,“清濛橋,在三十四都,宋淳化中建”。清乾隆版《泉州府志》提到“三十四都有五鋪三十八鄉,在城西南三里”。而在三十四都只有一個地名叫清濛。清濛橋在《閩書》、《晉江縣志》等志書中亦有記載。
清濛橋承載著當地許多人兒時的回憶。2012年《晉江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晉江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通知》中,沒有清濛橋的名字。后來土方填到了清濛橋的橋孔,如今連橋孔的蹤影也找不到了。
教員演員運動員,清濛“三員”今何在
新中國成立后清濛曾有“三員”很出名。王建安說,因為經濟條件好,附近興辦教育缺教員,就會從清濛聘人任教,此乃一員。這里還出演員,土改期間宣傳工作很重要,清濛人有的擅長表演,甚至影響了兩代人。還有一員是運動員,跳遠、射標槍、打籃球,清濛人都很擅長。當地曾有“晨光籃球隊”、“清余籃球隊”,小小籃球打破古老村莊的寂寞,在四里八鄉很是轟動。
有故事的清濛村還有不少民諺俚語。比如“后頭作、南畔睏、街頂吃”,說的是村子叫“后頭”的角落番客家庭經濟比較拮據,僑眷還要從事農事工作或謀求其他生存之道。而地處“南畔”和“街頂”的比較寬裕,日間閑暇時有許多人玩牌消遣。當然也有表現清濛番客日常安逸生活的俚語,比如“出門雨傘蕾,入門腳盤腿”等。
□征稿
出生、成長、求學、工作、遇見愛情、成家定居,人生的每一步,可能都烙上了一個嶄新的地名。地名故事,用你的方式來講述。本報《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欄目長期征稿,電子版稿件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口述、推薦請撥95060;手寫版稿件(請在文末留下聯系電話)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微信聯系請關注公眾號“花巷”。(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呂波 文/圖)
鄉愁聽得見
掃碼找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