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4日訊 一條長帶,連著泉州一中、外國語學校、泉州市委黨校、泉州師院一串書香,稱學府路。
早先,這是一條坎坷的土路。荊棘雜草叢生,碎石瓦礫遍布。路旁那一簇梅花石還在,只是早已苔痕累累。一圈銹跡斑斑的鐵欄桿,提示了一個石頭的傳說:“梅石開,狀元來”。梅花香處,狀元羅倫(號一峰)講學的地方。泉州一中大門內側“梅石書院”,遙對清源,鷲峰獨秀,是羅倫一生剛正不阿的寫照。一中門前那條小巷,竟直呼“一峰書”,記下了這段因緣。
學府路
一峰書巷中筑路亭觀音亭,極其清凈世界,每逢祭典“搬嘉禮、擲鑼鈸”,信眾蜂擁,人山人海,更有另一番景象。這讓孩子們的記憶猶是真切。
這一片地境高潔,一中左側不遠,也有一石——至高石,老城的極點,人于其上,難得立穩,石頭不大,不知何時竟流落民間,滄海桑田,石頭也莫奈何。
林傳郁
至高石一處,本是油菜飄香,蜂來蝶往,阡陌人家。新中國成立之初,晉江專區行署,初設于此,小烏龜車進進出出,引得孩子們高呼雀躍。1958年辦起泉州大學,泉州第一所高等學府。隨后遷往東門外,幾經周折,修正成現在的華僑大學。幾十年后,外國語學校踞守在這里。
古城墻東北角,是泉州師院。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級師范,僅三兩幢二層樓。甲卯風口,清源山下來的老虎,時常光顧校舍,樓上架著機槍,竟然成為我抹不去的鄉愁。幾十年后,師院飛了,梧桐枝頭,科技中學等又競相進駐。
市委黨校興辦于相同年代,留下了一方清塘,一抔小丘。誰能想到,這小小土丘,竟然是溫陵四大名山——虎頭山?;㈩^山下,原有一個虎穴,沒于水草叢間,小時候,撿樹葉燒火做飯,進洞里立馬裝得滿滿一袋,逃了出來,猶自毛骨悚然。山不在高,照樣藏龍臥虎。
黨校枕著長長的執節巷,這執節留芳,繁復千年,人文薈萃,圣賢云集,正是虎頭山一脈。開閩甲第第一人,歐陽詹祭祠不二祠就在巷頭,巷尾古剎鐘聲,晉松繞灣,近旁有城隍府衙,大理學家朱熹,就在城隍廟與不二祠間辦起小山書院,弟子滿街,至今,夫子親筆“小山叢竹”石坊依然固守在這溫陵的命脈。當代,家喻戶曉的“同懷同榜登第”林仲鶴、林騷的居所也在巷內,周家“文魁”,李家“翰林”相結而伴。溫陵敬老院合著不二祠,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就在敬老院晚晴室度過最后時光。筆書“悲欣交集”,我哥常常叨念:他跟爺爺(林騷)拜會弘一法師,大師給他留下幾個字。那時,他3歲,看不懂,可惜沒保留下來?,F在興許看懂了呀!世事如煙,不變的是這里鼎盛的學風。
梅花石
學府出路?路出學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高人勝境,原出一脈,學府路實至名歸。
□小貼士
梅石開 狀元來
明,成化四年,羅倫因諍諫被貶泉州,是年春,梅石綻開,花香數理。
羅倫公務之余,就到梅花石附近書室讀書,書室遙對鷲峰,因自號一峰。
這一峰先生給諸生講的第一課,不是“大學之道”,竟是自己幼年笨頭笨腦的故事:
“有一天,父親問:‘天對什么?’我一緊張沒能答上,母親趕忙指著地上一雞屎,我答道,‘對雞屎’。父親臉色一沉,又問:‘父對什么?’我回頭望著母親,母親指著自己胸坎,‘母親的奶怎么啦’,父親失望至極,出了家,母親也悲憤過度,撒手而去。從此,我發奮攻讀,終于考上狀元,成天子門生,這事教人道理:不要怕天資不如人,貴在勤奮,更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肯努力。”(林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