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0日訊 桂花蟹、東壁龍珠、筍江鱸魚、清水魚卷、栗子鴨、五香捆蹄、油焗紅公式、鯉魚煎、清燉全雞……這些老一輩泉州人記憶中最地道的泉州味,你嘗過幾道?對許多80后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菜肴別說嘗過,恐怕聽都沒聽說過。
在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舉辦之際,本期美食版把目光投向了泉州本土的家鄉菜,對老泉州來一次關于味覺的行走和回望。
【探訪】
家鄉味不只有小吃
不乏高檔經典老菜
說起閩南美食,恐怕大部分泉州人最先想起的還是肉粽、面線糊、牛肉羹這類小吃,或是永春、德化一系的山鄉菜。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閩南菜似乎少有能登上高檔宴席的經典菜肴。
事實上,咱厝家鄉味不乏高檔的經典菜肴。“像桂花蟹、東壁龍珠、蟠龍通心鰻、油焗紅公式、筍江鱸魚、清水魚卷、鯉魚煎……這些都是老一輩泉州人記憶中古早味的泉州菜。”中國閩菜大師、泉州第一位全國餐飲業國家級評委程振芳老先生,從事餐飲業有四五十年時間,在早期的泉州滿堂、福人頤、大眾飯店等響當當的名店里擔任總廚,當年的菲律賓首富陳永栽先生還專程派人請他去做私人主廚。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長于海鮮,注重清鮮、酸、甜、咸、香,上世紀80年代是閩菜最風光輝煌的時候,那時可是登上首都國宴,用來招待美國總統的。”程老先生介紹,閩菜根據地域又分為閩北、閩東、閩西等幾大風味。泉州是閩南菜的發源地,口味注重鮮醇、香嫩、清淡,十分講究工藝和季節性。就拿“東壁龍珠”來說吧,這是一道將地方特產和烹飪技藝相結合的風味名菜。其食材一定要取馳譽國內外的開元寺的東壁龍眼,將鮮果與肉菜相配,運用蒸、炸結合的烹調藝術,裝盤后看似一串剛摘的葡萄,入口皮酥餡腴,氣味甘美。
【現狀】
古早味泉州菜
日漸淡出市民餐桌
只是,經過歲月的洗禮,當年的老字號店鋪及其旗下的傳統招牌名菜都已淡出市場;再加上這些年來,外來餐飲對泉州的不斷滲透,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這些古早味的老泉州菜,別說嘗過,恐怕聽都沒聽說過。
而與這些手藝同樣久遠的,還有那些和美食相關的味覺故事。古厝酒樓主廚林師傅,是30年前浮橋最早的傳統菜酒樓掌勺人,他推薦了一道早年的民間菜——面干米粉芡,就有一段歷史。據說改革開放前,泉州盛產甘蔗,一到收成時節,農民往往無法按時回家煮飯,為解決吃飯問題,人們就把面干、米粉混在鍋里同煮,再加入魚、蟹等海產品,就成了一道美食。
【業界】
守護老泉州味道
新派閩菜相結合
當今,川、湘、粵等各路外來菜系,乃至國外餐飲品牌在泉州市場上“攻城略地”,在這樣的境況下,仍有不少人堅守著泉州菜這塊陣地,守護著古早的老泉州味道。
市場上,還是有不少冠“古早味”、“泉州味”、“閩南家鄉菜”等名頭的餐飲食肆。如美食街歡喜就好、朝天門附近的古厝酒樓、瑞興酒家等,這些店家在裝修風格、品牌定位上都融合了閩南文化,透著濃濃的咱厝味道,店中很多菜肴都還保留著老泉州菜的風味。只不過,出于市場需求,這類餐廳走的是傳統菜和新派閩菜相結合的路線。
近些年,古厝酒樓一直專注于泉州菜的推廣與發展。“中國菜歷來講究文化內涵,而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角度將閩南飲食文化傳播開來。”老板莊先生告訴記者,酒樓2009年開張初期,就費了很大工夫去尋訪一批即將失傳的傳統老菜。如今,老蔥燴火雞、蔥燒河鰻、五香豬仔肉、脆皮大腸、蒜香肉蟶燴這些老泉州菜仍在古厝酒樓延續著。
只不過,在經營過程中,老板們也有自己的困惑。去年開業的歡喜就好餐廳,為尋找那些古早的泉州味也頗費了一番周折。“現在的市場上,能制出這些正宗老泉州味的師傅已經很少了,能做出地道經典老菜的老手藝,市場上幾乎快要失傳了。”餐廳老板王向陽介紹。(本網記者 魏柳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