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故里指示碑
陳三故里“清涼室”
洛江河市鎮梧宅村就是陳三故里。700年前的南宋末年,陳三與五娘在潮州,幾經周折終成眷屬。他們回到泉州以后,隱居于梧宅村中。
梧宅村附近有朋山嶺,隸屬清源山脈。嶺上有古廟,名“青陽室”,亦稱“清涼室”。如今已坍塌,只遺斷壁殘垣。據文史專家考證,“青陽室”是陳三隱居讀書的地方。在上世紀40年代,那里還出土過陳三的墓志銘。墓志銘內容為:“吾邑世家子陳麟,字伯卿,行三,風流倜儻,工詩善文,無意仕進,時人稱之。嘗游潮邑,娶潮邑黃九郎之第五女碧琚為妻……
元兵入泉,殺戮宋室臣僚,伯卿不甘受辱,與妻碧琚投井死。其兄運使,于歸家路上,遙望家門起火,亦于朋山之頂,與妻吞金自盡。元兵入侵,舉家殉焉。”從這記載中可見,陳三與五娘的故事在歷史上確實有發生過。陳三娶了五娘之后,回鄉筑壩修堰。南宋末年,元兵進入泉州,大肆殺戮,陳家宅院被焚毀,陳三、五娘只能雙雙出逃。
慌亂中,五娘的一只繡花鞋不慎落在一口井邊,陳三誤以為五娘失足落井,痛不欲生,縱身投井。隨后,五娘發現亦投井殉情。據當地老人說,上世紀70年代,他們曾在村中見過陳三夫婦當年殉情的那口水井,而今已被掩埋。
其兄與嫂吞金自盡等事跡也可以在那墓志銘中讀到。說的是南宋末年,聽說元兵要進入泉州,時任廣南轉運使的陳三兄長陳伯賢趕回泉州老家,夫妻趕到朋山嶺時,見自家祖宅大火沖天,又聞陳三、五娘噩耗,便雙雙吞金自殺。
后人尊重陳伯賢夫妻的抗元氣節,便在那兒建祠塑像以紀念。相傳,“梧宅”村名也因陳伯賢見陳家祖宅被大火焚毀悲嘆“吾宅被焚”而得名。如今,泉州鯉城、豐澤、南安、惠安一帶都建有祭祀陳三哥嫂的寺廟,百姓以祭拜方式將陳三、五娘的故事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據傳,現實生活中的陳三、五娘日子過得磕磕碰碰,因五娘終生不孕,陳三斷后,而其兄長陳伯賢的兩個兒子遭元兵追殺,一個逃生到廈門,一個則去了潮州。前些年,廈門嶺兜陳氏宗親到梧宅村尋根,留下一族譜《攬都陳氏嶺兜社史》,書中多處提及他們是廣南轉運使陳伯賢的后裔。
而潮州的陳氏后裔,有一次組團欲回泉州探親,船至漳浦,卻不幸遇風浪導致翻船而葬身大海,其后人表示不再回訪泉州。
10月里的陳三壩,壩前正盛開著一株火紅高大的三角梅。新鮮與滄桑相依,明艷的色彩與灰色的時光共存。歷史越走越遙遠,遺跡也逐漸消散在人們眼中,唯有這流水數百年來不間斷地訴說著往事,訴說著人間的起起落落,美好與悲傷,聚與散,愛與恨。(記者 楊秋香 通訊員 洪少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