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區辦公場所簡陋、設施破舊,開個證明還得爬3層樓的樓梯。沒事大家根本不會想往社區跑。自從社區建設‘黨建+’鄰里中心后,一切都變了,便民服務大廳搬到了一樓,還有了長者食堂、書畫室、健康小屋等,現在我經常帶著孫子來這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家住泉州市洛江區雙陽街道坪山社區的關大爺樂呵呵地說。
據悉,近年來,洛江區堅持把“黨建+”鄰里中心作為優化基層治理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平臺,通過一手抓硬件升級,一手抓軟件提質,著力推動資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融合,在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鄰”聚力。
騰籠換鳥
“鄰”顏值實現“大蝶變”
看著眼前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寬敞明亮的鄰里中心大樓,柏山村黨委書記賴新章滿臉笑意。要知道,剛開始區里提出要建“黨建+”鄰里中心的時候,面對原有的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場所小、村集體經濟收入少的窘境,他整日愁眉苦臉。
那么柏山村究竟是如何解決鄰里中心建設場所和資金難題的呢?賴新章說,一開始他也不知如何下手,后來區鎮兩級領導的指導下,村里采取“騰挪一點、租賃一點、新建一點、購置一點”的工作思路,集約整合分布在村委會周邊的雜物間、舊廠房、夾層通道等零散閑置空間和場所站點,使原本局促的空間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同時,按照“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原則進行空間設計布局,除小部分兼具服務和集中辦公功能的區域外,其余場地均用于服務群眾。通過“一室多用”“錯時使用”等方式,推動相關服務平臺疊合、功能融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在有限空間內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在解決資金問題的過程中,賴新章體會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只要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群眾就會信任你、支持你。”他充分發揮柏山村鄉賢資源濃厚的優勢,利用“鄉賢回歸日”,向鄉賢介紹建設鄰里中心的初衷、益處、設計方案等,并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鄉賢主動捐資30萬元,作為建設啟動資金,加上區鎮兩級的支持、熱心村民的捐助,資金問題迎刃而解。
柏山村“黨建+”鄰里中心的建設之路也是洛江區鄰里中心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通過盤活閑置地塊和空間,全區鄰里中心平均可建設面積由原來的不足800平方米提升到2100平方米。各村(社區)通過吸納職能部門項目資金、定向招商、社會捐贈的方式,撬動各級補助、社會支持資金達3000多萬元。
提檔升級
“鄰”角色變身“大客廳”
“我們依托‘智慧鄰里’平臺的數據支撐,綜合人員信息、智慧網格、監控系統,加強各類信息系統的業務協同、數據聯動,以數字化推動養老、幼教、就醫等事項靠前服務。社區內老年人的照料需求,通過系統一目了然,這讓很多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都可以安心工作,不必擔憂家中老人照顧問題。”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黨委書記劉若明自豪地說。
“潮涌橋南”主題展廳(陳秋婷 攝)
據悉,橋南社區在2022年獲評市四星級“黨建+”鄰里中心之后,積極拓展鄰里中心服務功能,全新打造“潮涌橋南”主題展廳,作為傳播橋南社區文化以及展示黨建工作成果的重要窗口;為更好地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弘揚華僑精神,在橋南古街重點打造僑批館和余慶樓,作為居民、游客休閑活動場所;利用古民居修舊如舊,打造了橋南社區綜治中心,將矛盾糾紛調解關口前移,讓社區治理根基更穩。隨著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完善,2023年橋南社區也成功晉級為市五星級“黨建+”鄰里中心。
橋南社區綜治中心(陳秋婷 攝)
不僅在橋南,現如今,“優服務”已經成為洛江區推動鄰里中心工作的共識。區直部門在立足政務服務的基礎上,梳理了可下沉“黨建+”鄰里中心活動服務清單72項、涉企審批和可幫辦代辦服務事項91項,把工作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同時,扎實開展送戲、送醫、送教進鄰里中心等活動,著力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完善服務信息公開機制,建立服務事項清單、一周活動預告等制度,方便群眾參與并接受群眾監督,使鄰里中心成為群眾愿意來、喜歡來、還想來的“大客廳”。
創新機制
“鄰”服務成為“大舞臺”
“黨建+”鄰里中心建成后,如何推進可持續運營,運營資金缺口如何彌補?這些問題一度讓坪山社區掛點領導、雙陽街道副主任謝鳳娟犯難。她剛到社區鄰里中心掛點時,鄰里中心每月的水電支出費用從哪里來都是個難題。
有了上級的指導幫扶,坪山社區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將鄰里中心里的空置場所通過設立免租培育期、低租過渡期等方式,引入了長者食堂和幼教機構承租方,再讓承租方以免費或者優惠價為群眾提供優質專業服務,待承租方形成穩定的運營成效后,再調整租金收取標準。
坪山社區居民在引入的“長者食堂”用餐。(郭曉玲 攝)
“這種合作方式使得社區和承租方產生都能獲得較好的效益,一方面有利于打消承租方對于入駐成本和消費市場的顧慮,另一方面還能為社區群眾帶來福利?,F在,我們基本的運營保障費用已不成問題。”謝鳳娟高興地說道。
為了讓群眾更好融入鄰里中心,社區還整合周邊企業、社會組織、入駐商鋪、熱心居民等資源,構建起了鄰里“益+親”互助聯盟,包括“坪”安聯防團、“僑”見幸福“便”民幫幫團、“企”心協力團等6個功能性團隊。
其中,“坪”安聯防團依托居民議事廳、綜治中心等平臺,組建起了矛盾調解隊、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僑”見幸福團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文化公園等平臺,培育孵化了文藝、體育、科技等群眾自樂組織;“便”民幫幫團依托志愿者服務站、志愿服務崗位等平臺,建立起了家政服務、困難幫扶志愿服務組織。各團隊通力協作,助力鄰里中心長效運營的同時,還有效提高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拉近“鄰”距離
目前,依托“黨建+”鄰里中心統籌運用社會力量,建強“三自”組織(群眾自治組織、自樂組織、志愿服務組織),并將村(社區)黨組織嵌入其中,引領“三自”組織參與鄰里中心運營,廣泛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做法已在全區逐步鋪開。據洛江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下階段,洛江區將持續探索及深化“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管理、運營有效模式,拉近“鄰”距離、提升“鄰”聚力、建強“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