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里陳列的文物,多為海交館館藏中的“壓箱寶”。
記者從泉州海交館了解到,“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廳將于10月1日正式與參觀者見面。經過半年多的提升改造,作為“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總展示館,“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廳以豐富的展陳文物、圖文并茂的展板及形式多樣的多媒體互動設置等內容,將古泉州(刺桐)時期海外交通產生、發展、鼎盛的故事娓娓道來。
四大部分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跡”
設在海交館主體樓一樓的展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核心內容包括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跡”16個遺產點,講述這些遺產點產生的歷史背景、文物價值,由此及彼展現泉州海外交通貿易走向繁榮的盛況,呈現“古泉州(刺桐)史跡”所處的輝煌歷史時期。
一進展廳,圍墻一側的展板上,以時間為橫軸,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縱軸,從公元260年建安郡東安縣設立,縣治于南安豐州,到公元700年,泉州的行政中心遷至現在的泉州古城區,再到10—14世紀泉州設置市舶司、趙氏皇族南外宗正司遷置泉州、《諸蕃志》記載泉州和58個國家、地區交通往來等史實,直至明清時期,泉州私商崛起,大量移民東南亞各國與我國寶島臺灣,寥寥數語,盡現千年古城的重要節點。
展廳分成序廳、“向海而生”、“東方大港”、“多元薈萃”、“守護遺產”幾個部分。
這里展示的許多文物,是海交館的“壓箱寶”。參觀者既能看見雕刻栩栩如生的披座觀音,也能看到過去甚少出現在海交館主題展廳內的建盞、龍泉窯瓷器等寶貝。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中有來自廣東“南海一號”沉船中出水的5件德化窯瓷器、5件磁灶窯瓷器,以及來自福州市博物館的2件絲綢制品,這些文物均為借展品,10月份之后將歸還原單位。
互動場景增加趣味性
展廳中有10多處互動場景,運用電子地圖、觸摸屏、互動游戲、投影儀、微縮場景等形式,讓逛博物館變得妙趣橫生。
在“向海而生”部分,一首首描寫泉州的古詩詞投影在圍墻上,配上南音作為背景音樂,做足了視聽體驗感。
“東方大港”使用了許多微縮場景和多媒體展示。立體剪貼畫營造了四幅微縮場景:東街一角、富商巨賈之家、印度教寺廟、市場,講述著“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畫家李碩卿的畫作《漲海聲中萬國商》,則通過多媒體投影在幕布上“動起來”,海鷗飛翔、檣帆搖擺、海浪滔滔,生動再現了刺桐港蕃商往來、貨船林立的忙碌圖景。
據海交館相關人士介紹,“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廳每天展出時間為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工作日逢周一閉館,節假日無休。也就是說,國慶黃金周期間的周一也會照常開館。(記者蔡紫旻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