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縣龍涓鄉莊灶村,有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醫學世家:六代人中有18人從醫,時間已達200年。近日,記者來到安溪,聆聽陳家六代人的從醫故事。
陳國振向記者展示自家的族譜,里面記載了家族世代從醫的經歷。
4人的全家福,有9人從醫。
口碑 駐點診療獲好評 村民挽留兩年多
因耳濡目染,陳國振也走上了從醫道路。1958年,他從省衛生干部學校藥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縣醫院,先后工作了40多年。其間,他在藥房、制劑室、醫療站、藥劑科與計量科等崗位工作。
據陳國振介紹,1967年,他在縣醫院附設的“羅巖點醫療站”任診療工作。下鄉第一天,就遇上一名高齡婦女難產,三四天了還沒把孩子生下來,接生婆嚇壞了。陳國振說,因醫療站離縣醫院遠,時間緊迫時,他為產婦做了胎位矯正及導尿等處理,胎兒產出后又做了臍帶繞頸的緊急斷臍工作。因處理及時,胎兒轉危為安,產婦一家人對此萬分感激。
“原來下鄉到羅巖醫療站,三個月就可輪崗,但當地群眾硬是將我留了兩年多。”陳國振說,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盡管辛苦卻很高興。他認為,醫術再高的醫生也無法治療所有的疾病,但只要心懷患者,就能做到問心無愧。
陳國振退休后住在安溪縣城,不少人慕名找他看病。安溪城關的高女士說,兒子四五年前得了皮膚病,找不少醫生都無法根治,“那時都快沒信心了”。后來,高女士帶著兒子找到陳國振,經診斷,確診為慢性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只用了兩次藥就治好了,僅花費一二十元。”高女士感激地說。
淵源 從醫先立德 幫扶貧困病人
陳家最早從事醫學的叫陳雨佃,是現年70多歲陳國振的曾祖父。“曾祖父是名中醫師,系家族中醫藥始祖,他醫術精湛,備受周邊人敬佩。”陳國振翻出珍藏的“家譜”介紹道。
對于祖父陳欽仰,陳國振更多地從祖母處得知。陳國振說,祖父中醫理論及醫術造詣很深,年輕時為了生活,跟隨僑親到南洋謀生,開設診所,救死扶傷。50歲晚年得子后,祖父選擇回故里行醫。
對陳國振兄弟影響最深的是父親陳乃秀。“父親20歲進廈門同善醫院五年制醫學講習班學習,后回鄉辦所行醫。他擅長內科、兒科,精通外科、五官科、婦產科。不幸的是,父親在前往漳州采購藥材途中遇難,年僅41歲。”陳國振回憶,父親醫風嚴謹,對家境貧困病人免收診療費,收到過許多獎狀、錦旗和感謝信。
“父親生前時常告訴我們兄弟姐妹,未學醫要先學德,做人要厚道篤實。”陳國振說,家中兄妹眾多,家里并不寬裕,父親行醫所得僅夠一家人糊口。父親教育他們,作為一名醫生,醫德有時比醫術更重要。陳乃秀生前建的“西庚堂”,廳堂上的“富在知足,貴在知退;文必宗圣,學必宗經”的對聯訓句如今仍熠熠生輝。
傳承 一家18人從醫 可開全科醫院
記者了解到,陳國振排行第三,兄長陳國英是原龍涓醫院內科主治醫生。陳國英的長子陳育忠是赤片崇文一帶知名鄉村醫生,次子陳育賢是龍涓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陳育忠的長子陳延波是縣藥監局藥品質量安全監管員。
“二哥陳國泰的四兒子陳培臻夫婦分別是漳州一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主管護師。四弟陳西湖已病故,生前是鄉村的赤腳醫生,擅長青草藥。”陳國振說,自己的六個兒女均“子承父業”,兒子陳映輝、陳映杰是縣醫院主管藥師;四個女兒分別在龍涓、參內、永春、魁斗等地從事執業護師、護士、婦產科及計生主治醫生。據悉,去年,陳國振的長孫陳達毅考入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這個家族已有六代人學醫。
“我們家族直系41人中,有18人從醫,涵蓋中醫、西醫、藥學,衛技人員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麻醉、護理、藥品質量安全監管、藥品營銷,整個家族的人合起來都可以開個全科醫院了。”陳國振頗為自豪地說。(記者 吳志明 羅劍生 通訊員 洪金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