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3日訊 昨天上午11時,78歲的鄭孝習,搭上了返回新加坡的航班。
鄭老先生滿頭鶴發,是著名的新加坡籍華人,祖籍安溪縣河山村。他在家鄉設立了不少教育基金會、慈善公會、孝慈基金,興修祠堂和村道。
鄭老(中)與僑聯工作人員合影
3月8日,他只身回到泉州。匆匆此行,短短的一句“參與教育基金會和孝慈基金建設的相關事宜”,卻是一顆濃濃的赤子心,一片深沉的桑梓情。
海都記者沒能聯系上只身返程的鄭老先生,可他這份愛鄉敬祖之情,早已在那一串串善行的故事里滿溢。就像故鄉人說的那樣,“說到鄭孝習老先生,我們村里人哪有不豎大拇指的”。
情系桑梓 捐資家鄉公益
鄭孝習老先生成長于異國他鄉,時時心系家鄉。
“我母親是經兜人,我與經兜有著血緣關系,經兜的事業也是我的事業,我會盡心支持。”鄭老先生早在1986年,便以母親的名字,在安溪經兜村捐資成立了“孫甜女士教育基金會”,通過存本取息的方式,獎勵優秀學子。
1999年,他又與經兜、南英兩村的孫氏族人,共同發起設立了“獅淵慈善公會”。在孫氏宗親會的經營下,這個慈善公會逐漸發展壯大,共發放慰問金、獎教獎學金及其他社會公益金200多萬元,還投入300多萬元,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
去年春節前夕,為弘揚敬老傳統美德,鄭老先生還向經兜村捐資80萬元,設立“孝慈基金”,用于獎勵孝敬長輩、敦親睦鄰的典型,每年評選一次。
鄭孝習老先生此次返鄉,便是為了參與“教育基金會”和“孝慈基金”建設的相關事宜。
鄭老善行
村中人人點贊
今年78歲的鄭孝習老先生,滿頭鶴發。作為侄兒,再見堂伯父,鄭樹林最大的感受是,他又老了許多。這次只身一人跨洋過海返鄉,擔心伯父奔波勞累,他一直相伴左右。
從河山村村道上望去,可以望見三間修飾一新的祠堂,這些水泥路、祠堂,都是鄭老先生這些年捐資興建的。鄭樹林說,改革開放后,伯父就經常往家鄉跑。“伯父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加入公益的隊伍中來,也讓更多人明白愛祖、敬老的重要性。”
除了興修河山村的祠堂和村道,鄭老先生也為母親的故里經兜村輾轉奔波。“說到鄭孝習老先生,我們村里人哪有不豎大拇指的”,經兜村“孝慈基金”的孫火能秘書長說。目前,由鄭孝習老先生出資成立的“孫甜女士教育基金會”已經并入“孝慈基金”中,這次鄭老先生回到家鄉,又捐贈了一部分款項。
這筆愛心基金,在二三十年間,不僅幫助經兜村數十位寒門學子完成學業,也為村民樹立了敬老愛親的典型。“我們的敬老典型頒獎典禮,從去年春節到現在,已經連續舉行兩屆了,反響特別好。”
僑鄉味道
感謝泉州鄉訊
“每次收到《泉州鄉訊》,我都覺得很溫暖”,鄭老先生說,“百僑幫百村·共建美麗鄉村”“我所知道”“故里先賢”等特色欄目,都是他喜歡的,這幾個欄目,特別有僑鄉味!
除了點贊泉州市僑聯主辦的《泉州鄉訊》外,他此行還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市僑聯更新自己的聯系地址,希望工作人員能用新地址繼續給他郵寄《泉州鄉訊》。
《泉州鄉訊》原名《泉屬鄉訊》,創刊于1962年,每月一期,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市僑聯李慧東先生介紹,《泉州鄉訊》既是家鄉黨委政府聯系海外鄉親的一座“橋梁”,也是海外鄉親了解家鄉的一扇“窗口”??锏闹饕獌热?,立足于泉州歷史文化名城,圍繞泉州特色,挖掘和弘揚獨具特色的僑鄉文化,并重點宣傳報道僑史文化、宗鄉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等。
刊物每次印刷好后,都會由專人負責,發往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尼、緬甸、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法國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供各地泉屬社團和泉州籍鄉親免費閱讀。(海都記者 劉淑清 通訊員 李慧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