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橋鎮馬獅村,一座大壩靜臥歲月長河,它落成于往昔歲月,是這片土地的水利脊梁,庇佑著周邊廣袤農田,見證了無數豐收盛景。
馬獅大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馬獅村從善益村中析出,為保障農業生產用水,1965年,馬獅大隊號召村民參與修建水壩。當時全村人口不到700人,但大家積極報名,300多人自發集結組成突擊隊,開始建設這項水利工程。在那個機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們憑借著堅定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用一塊塊石頭筑起這座大壩。
“當年建水壩,全村齊心協力,打通農田灌溉的生命線。”村民廖建生站在水壩邊,看著涓涓溪水從壩上流過,回想起當時村民們齊心協力修水壩的場景,依然心潮澎湃。
“13層的水壩石階,都是大家挑來一塊塊大石頭,一層層砌起來的。”廖建生說,當年他才17歲,村民們徒步幾里路上山采石,肩挑下山,一層層砌起約4米高的水壩。大家日夜加班,雖然辛苦,但熱情高漲,歷經4個月建成水壩。
后來,因公路拓寬需要,馬獅水壩的寬度從原來的30米縮減為25米,但它始終是馬獅村農業灌溉不可缺少的水利設施,滋潤著300多畝農田和茶園,為這片土地上水稻、茶葉、花生等農作物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有力保障糧食產量和農業綜合效益。
馬獅村黨支部書記廖志明介紹,水壩修建完成后,村里還特別立碑紀念:“飲水不忘共產黨,新建水壩灌良田。”目前,石碑依然豎立在水壩旁,后因路面墊高部分碑文字跡被蓋住,碑文記載著馬獅村群眾團結建壩發展農業的崢嶸歲月,以勵后人。
如今,馬獅大壩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吸引游客的熱門景點。每年都有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欣賞這里的自然風光,體驗當地的文化風情。廖志明表示,未來,該村將整合公園、大壩、西安廟等資源,圍繞鄉村旅游做文章,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設施,讓游客既能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又能體驗到豐富的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