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茶季,安溪鐵觀音迎來“質升價漲”大好局勢,祥華鄉、龍涓鄉、感德鎮等地都出現供不應求的交易盛況。
茶市火熱的背后,精細化的茶園管理是關鍵因素之一。如今,打造自然調控能力強的生態茶園已成為安溪全縣茶人的共識。
安溪生態茶園 邱宏偉/攝
各顯神通 提升秋茶品質
白天采茶忙,夜晚制茶香。秋茶季,安溪茶農家家戶戶燈火通明。
“今年天氣太干旱了,雨水又少,我們家的秋茶減產很多。”茶農陳先生說。原來,今年7月以來,安溪全縣降雨量偏少,持續高溫干旱的天氣,使部分茶園遭受旱熱害,導致茶葉產量減少。
“極端天氣情況下,更考驗茶園管理水平。”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安溪鐵觀音大師劉金龍介紹,多年來,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遵循生態平衡的有機化管理,“茶-草-豆”間作、“茶-花-果”相伴,打造了生態茶園管理新模式,因此才能受天氣的影響較小。
劉金龍介紹,今年秋季氣溫高雨水少,而他在此前就向茶農建議針對性地對茶園進行保水管理,比如采用水平梯田、外岸內溝、梯壁留草的茶園管護模式。
在復雜多變的天氣狀況面前,如何做精好茶?廣大企業茶農、企業、合作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根據海拔、溫差條件,通過精致化調節修剪時間、調整制茶時間;通過肥水調節,延長茶葉采摘期;根據天氣變化,按照烏龍茶采摘標準實行適當嫩采、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分期分批采制茶葉等。
“我們整合在茶山茶園管理、看青搖青炒青、傳統制茶技藝、市場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技術能手,以夫妻檔或家庭式全過程參與種管產銷各環節。”羅巖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海城介紹,得益于“1+6+X”運作模式,茶農接受合作社統一技術指導要求,實現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精品茶的價格甚至比去年翻了一倍,毛茶銷售也是供應求。”他笑著說。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引導茶農做好茶,安溪還積極籌劃賽事和培訓。祥華鄉新寨村委會副主任詹偉清介紹,在祥華鄉新寨村,從10月2日起,一場名為“天天賽”的茶王賽每天在夜間舉辦,“天天賽”每結束一輪,茶葉就被訂購一批,現場還會讓圍觀的茶農、茶商上前品評。“‘天天賽’不僅是賽茶王,更重要的是通過賽事平臺,把握茶季行情,觸動茶農認真做茶,提高制茶技術,讓喝茶的人喝到更好的茶,讓茶商買到更好的茶,讓整個市場做得更好。”詹偉清說。
此外,在秋茶采摘期間,安溪縣氣象局還聯合縣農業農村局、縣茶業發展中心每日發布《秋茶生產氣象專題服務》,及時發布秋茶生產指導意見。“我們根據安溪縣氣象局發出的氣象服務專報,合理安排茶葉采摘,讓茶葉品質更有保障。”云嶺茶莊園相關負責人為氣象科技服務茶葉生產點贊。
茶農在生態茶園里采茶 林思南/攝
綠色管護 打造優質茶園
天氣雖干旱,但生態茶園不旱。精細化管理為生態茶園營造茶園小氣候,增強茶樹抗旱能力,形成自然調控能力強、穩定的茶園生態系統。
“我的茶園都是采取梯壁留草的方式,一年只割兩次草,割下來的草覆蓋在茶樹下,可以幫助土壤保持濕度。”安溪縣德茗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慶章介紹,雜草覆蓋下的土壤不會太干,鮮葉含水分和厚度、嫩度呈理想狀態。
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福建省高建發茶業有限公司。據該公司總經理陳春介紹,他所管理的茶園通過科學化、生態化管理,以及對惡劣天氣的及時反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今年秋茶的損失。
在安溪縣龍涓鄉,安溪鐵觀音名匠劉文品管理的生態茶園草木共生,茶園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
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副教授陳志丹介紹,茶園周邊有林,能起到產生漫射光的作用。茶園套種大豆、花生等草本,構建復層異齡混交林,落葉和腐草產生的有機質通過雨水滋養下方的茶園,能保水保土保肥,形成自然調控能力強、穩定的茶園生態系統。
多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一直為茶園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持,持續推廣茶園種樹、梯壁留草、種草等,探索形成“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茶園周邊有林、路邊溝邊有樹、梯壁梯岸留草”“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茶園微生態”等諸多復合生態種植模式,提高茶園大生態保水能力。
同時,安溪還積極引入司雷植保、大司農等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防控全程托管、統防統治;綜合運用聲、光、電、生物干擾技術,創立全國首個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推行農藝改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植保技術。截至目前,全縣累計超40萬畝茶園實現綠色防控。
今年在安溪舉辦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與發展主題研討會上,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顧問、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駱世明對安溪縣茶產業生態茶園發展的成績高度認可,“傳統的安溪鐵觀音種植采用了十分巧妙的套種模式,頭戴帽(林)—腰系帶(茶)—腳穿鞋(果),茶園中間種植黃豆、花生和馬鈴薯等,有利于茶園生態的穩定發展。”
“生態茶園建設應當走在各種農作物前面。”駱世明建議,安溪要繼續深入發掘安溪傳統茶園的生態合理性,建設好現代化的生態茶園,更好提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黃如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