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服務鄉村文化振興,2020年以來,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堅持一手抓文藝創作,一手抓還戲于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當好茶鄉“紅色文藝輕騎兵”,創作文藝精品下鄉展演,將文化送進鄉村,滋潤人心。
村民家門口看大戲
日前,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一行走進官橋鎮新春村,開展戲曲展演活動。精品戲曲《玉珠串》吸引眾多當地村民前來觀看,讓他們在家門口飽嘗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
自家門口也能看大戲,村民們心里可高興了。吃過晚飯,村民們扶老攜幼,趕到村文化廣場看戲。雖然當天天氣寒冷,但演出現場熱氣騰騰,讓村民們感受到濃濃的暖意。舞臺上,演員們以飽滿的熱情為村民們傾情演出,鑼鼓震天,唱腔圓潤,戲曲動聽,精彩不斷,臺下掌聲、笑聲、喝彩聲不絕于耳。一些老人和不少戲迷還時不時和著曲調哼唱兩句,年輕人則用手機記錄下精彩的瞬間,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文化氛圍。
村民張阿姨是一個老戲迷,平時也能唱上幾段。“我最愛高甲戲了,以前只能在電視里看,今天現場看演出,總算是過足戲癮。”看完演出,張阿姨高興地說,她希望這樣的送戲下鄉活動今后能夠經常搞。
到官橋鎮新春村展演,只是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開展戲曲進鄉村的一個典型縮影。該中心主任謝志斌介紹,在去年的“戲曲進鄉村”巡回展演活動中,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們馬不停蹄,奔赴官橋、虎邱、金谷等鄉鎮以及各個行政村,為群眾送去高甲戲《玉珠串》《城陽公主》《林愛姑告御狀》等經典劇目,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藝術盛宴,惠及群眾上萬余人次。
“每次下鄉演出,我們都做精心準備,大家反復排練,拿出最飽滿的狀態對待,只想把最好的節目奉獻給當地村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大戲。”演員宋軍泉說。
據統計,2020年,該中心共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90場,覆蓋全縣24個鄉鎮,把高甲戲優秀劇目送到各個山村,形成“飄香安溪·周周有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品牌,有效緩解基層群眾看戲難的問題。
推動戲曲文化傳承
為讓學生感受優秀閩南傳統戲曲的韻味和魅力,提升學生藝術素養,2020年12月16日,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與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的演員們到安溪五中演出,為該校師生獻上一場戲曲盛宴。
演員們通過精美的角色扮相和精湛的演技,讓閩南傳統戲曲的魅力走進鄉村孩子們的心里,精彩的演出博得陣陣掌聲。演出結束后,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員王瓊芬還為孩子們介紹學好高甲戲的基本條件;不少演員們與孩子們親切互動,親自教授孩子們一些基本的戲曲身段和動作,孩子們熱情高漲,跟著一板一眼地擺起了動作,有模有樣地豎起蘭花指,親身感受閩南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
謝志斌介紹,近年來,中心先后創演高甲戲《玉石碑》《萬民疏》《緣中緣》《憨生別傳》《李光地》,在省、市戲劇會演中頻獲佳績,并致力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勇擔時代重任,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進校園活動,當好閩南茶鄉“紅色文藝輕騎兵”。2020年,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共完成35場“優秀傳統戲曲進校園”活動,遍及城鄉中小學幼兒園,數萬名師生共享閩南特色戲曲盛宴。
謝志斌建議,在開展“高甲戲進校園”活動的過程中,各??煞e極開設學習課程,將戲曲文化融入藝術課堂教學,作為學校課程資源;營造學習氛圍,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校園戲曲文化知識推廣和宣傳,讓戲曲文化深入師生心中,并將戲曲文化推廣與學校日常教學活動相結合,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在開展“高甲戲進校園”的同時,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還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自編自導的歌曲、舞蹈、快板等豐富多彩的節目,用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入心入腦。
文化服務“沉下去”,群眾幸福“提上來”??h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送戲下鄉是安溪縣堅持多年的一項惠民工程,惠及每個村莊,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2021年,安溪縣將繼續以文化服務為著力點,依托文化宣傳陣地等方式,大力推進文明鄉風和移風易俗的群眾活動,為全面推進“四個安溪”建設、“移風易俗”工作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文化助力。(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