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4日訊(通訊員 童敏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今年以來,薌城區人社局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著力探索以服務大局為核心、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多元服務為重點的仲裁調解新模式,構建融合化解、綜合保護、高效化解“大格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被各級推廣,其中,“巡回法庭”被列為漳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典型經驗做法,設立漳州市首個涉臺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薌城聯絡站,被福建省人社廳肯定推廣。今年,薌城區人社局成功調解勞動仲裁爭議案件203件,累計為勞動者討回勞動報酬、爭取經濟補償金、獲得工傷賠償等約1900萬元。案外調解勞動糾紛283件,調解率達100%。
以服務大局為核心 實現融合化解雙提升
打造薌臺勞動爭議化解新標桿。主動加強與涉臺企業溝通交流,聚焦融合發展所需、臺胞臺企所盼,充分發揮薌臺同根同源、緊密相連的地域優勢,成立漳州市首個涉臺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薌城聯絡站,將聯絡站設在涉臺企業信華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推進勞動爭議調解關口前置、服務前移,為涉臺企業和臺胞提供一站式受理、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的仲裁調解服務。2024年以來,累計為50余名臺胞提供涉臺糾紛調解和政策咨詢服務。
轉換在薌臺胞化解糾紛新角色。積極探索“讓臺胞服務臺胞”的模式,堅持遵循志愿申請、擇優選拔的原則,鼓勵符合條件的優秀臺胞加入調解員隊伍,共選評吸納2名臺胞擔任涉臺調解員,參與涉臺勞資糾紛的調解疏導,更好地以“同鄉之情、同業之誼”喚起共鳴、緩和沖突。截至目前,臺胞調解員參與成功調解涉臺勞動爭議案件4起,涉及金額40萬元。
推行“勞動維權+就業幫扶”新模式。推動勞動仲裁與就業服務相銜接,依托“零工市場”“零工驛站”“就業夜市”等線上線下就業服務平臺,為在調解仲裁或監察維權過程中,處于失業狀態且有就業意愿的臺胞、有招工需求的涉臺企業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推動涉臺企業精準招工,使失業者盡快就業。2024年以來,薌城區開展招聘活動51場,提供就業崗位1.5萬余個,為涉臺企業成功招錄員工150余名。
以制度建設為保障 展現綜合保護新格局
建立“一站式 薪企航”工作機制。同薌城區人民檢察院、薌城區人民法院建立“一站式 薪企航”聯動機制,構建聯系會商、線索雙向移送、協同維權、行政執行協同監督、聯合聽證、協同普法、品牌培育等勞資糾紛化解一體化制度,“裁檢審”良性互動推進“支持起訴+多元解紛”協作規范化、制度化開展,跨前一步共同將勞資糾紛預防于未發、化解在訴前。聯合化解勞動爭議糾紛,累計為勞動者追回報酬74.98萬元,轄區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在訴前化解率達80%。
設立“巡回法庭”。充分發揮“仲裁院+法院”職能,變“勞動仲裁—訴訟審判”串聯模式為“勞動仲裁+訴訟審判”并聯模式,聯合薌城區人民法院創新成立勞動人事爭議“巡回法庭”,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將勞動人事爭議“巡回法庭”進駐人社部門。“巡回法庭”承擔訴前調解、裁審銜接、巡回審判等職能,切實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協同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400余件,仲裁終結率達到100%,切實將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解決在仲裁環節。
成立“局長調解工作室”。進一步提升調解公信力,成立由薌城區人社局領導班子成員組成的“局長調解工作室”調解員隊伍。薌城區人社局領導班子通過自主學習、業務培訓、案例研討、庭審觀摩等方式提升調解業務能力,同時依托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局長調解工作室”調解員輪流定期到仲裁院現場辦公,依法調處各類勞動人事爭議糾紛。自“局長調解工作室”開展工作以來,通過該工作室成功調解勞動仲裁案件22起,結案金額180萬元。
以多元服務為重點 展現高效化解新“楓”貌
突出源頭預防。強化“產業鏈+調解組織”建設,圍繞轄區工業產業園區布局,把仲裁庭“搬”進矛盾糾紛源頭的工業園區,為園區企業、職工勞動爭議提供“家門口”的人社服務,推動就近、從快解決勞動糾紛,實現“小事不出廠,大事不出園區,矛盾不上交”,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消滅在萌芽狀態。“園區楓橋仲裁庭”累計為園區企業職工追回勞動報酬21.34萬元。
突出鎮街聯動。不斷健全多元調解組織,縱向貫通區、鎮街二級調解,成立10個鎮街調解組織,配備30名調解員,入駐8個“互聯網+調解”平臺,定期同鎮街分析研判勞動關系形式,通過該平臺辦理調解案件584件。強化智慧賦能基層調解,充分運用勞動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聯合鎮街對企業和在建工程項目的欠薪隱患進行監測和預警,加大日常監督巡查力度。
突出“調普1+1”模式。堅持“我調解、我普法”模式,做到調前講法、調中明法、調后析法,實現1+1>2的效果。薌城區人社局領導班子帶隊深入重點企業及隱患企業問診把脈40余次,以規范用工關系、保障工資發放、提供勞動保護等方面為重點,通過與企業面對面互動交流,釋理明法,為企業提出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20余條,切實提升企業防范和化解勞動用工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