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7日訊(通訊員 鄭曉梅 蔡英琴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鄉村振興,產業為先。但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稟賦存異、產業基礎有別、發展條件不同,如何在奔赴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村村好”?這一問題在漳州市長泰區不再難解,解題的關鍵在于“聯”。
龍津大地上徐徐展現出一幅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新畫卷。長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去年9月,長泰區全面推行“跨村聯建”新模式,通過組織聯合、基礎聯建、產業聯營、民生聯動,將“幾個村”變成“我們村”,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從“單打獨斗”到“協同抱團”,長泰“我們村”拼振興。
組織聯建 從“小支部”到“大黨委”
“我們要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項目發展,持續提升百姓的品質生活”“還要加強品牌聯育,以‘近鄰力’推動‘微治理’”“大家有人出人、有資源出資源,一起把活動辦好”……自“近鄰武安”聯合黨委成立后,在武安鎮黨委組織委員、“近鄰武安”聯合黨委書記陳魏強的組織下,每周一次“碰頭會”、每月一次聯席會議,推動11個聯建村(社區)共同坐下來謀事、靜下來商事、動起來干事。
武安鎮城區俯瞰圖。長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鄰武安’聯合黨委的組建,把一個個社區‘小支部’變為聯合‘大黨委’,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推動項目需求、落實情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陳魏強說道。
跨村聯建,不是簡單對著地圖“畫圈圈”。長泰區結合全區88個村(社區)的特色,以“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宗族相親、交通相連”的方式,優化組合形成16個聯村黨委,由16名區處級領導掛鉤指導。有了聯村黨組織,還要擇優培強“帶頭人”,選配綜合實力較強的村支書以及35歲以下鄉鎮年輕科級干部擔任聯村黨委書記、副書記。
陳魏強,就是“帶頭人”之一。上任后,陳魏強將11個村(社區)的綜合優勢進行有效融合、統一謀劃,在聯合黨委的引領下,制定了片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精神文明等規劃,通過推行“文明積分制”、共建文旅服務綜合體、推動民生項目落地等一系列舉措,走出一條跨村聯建振興鄉村的新路子。
為了讓聯村黨委“跨”起來有奔頭、“聯”起來有勁頭,長泰區發布硬舉措提質增效。“我們制定了跨村聯建考評細則,開辟五條專項賽道,實行‘一季一評分、一年一總評’賽制,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競賽氛圍。”長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思民說,通過開展“跨村聯建話振興”活動,遴選一批工作成效較為突出的聯村黨委代表上臺,談做法、曬成效、亮特色、話發展,有效發揮典型引領作用,蓄勢賦能加快鄉村全面振興。
產業聯營 從“一村好”到“村村強”
一場秋雨過后,沿著蜿蜒的山路行至枋洋鎮青陽村的茶園,層層梯田層層綠,片片茶葉片片翠,山間茶香氤氳,令人心曠神怡。“今年的春茶價格由1斤15元提升至1斤47元,茶農們種茶制茶的積極性高了許多。”“枋山茶香”聯村黨委書記盧海中感慨道。
枋洋鎮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所產的葉茶、芽茶被列為貢品,享譽東南亞等海內外地區。但進入21世紀后,隨著茶葉市場日趨飽和,加之趕不上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各村的茶農都遇到了發展困局。
好山卻少好茶,好茶卻無好銷路。這個問題如何破解?“枋山茶香”聯村黨委的成立是破局的關鍵一招。
今年,枋洋鎮資產運營公司牽頭4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了福建省枋山茶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整合4個村5000余畝茶山,加強連片茶山管理,針對部分品質一般、經濟效益差的品種進行改良提升,引入品質較好的金觀音品種,建立了10畝育苗基地,新種(改良)茶山約270畝。
“4個村都有茶葉種植的歷史,我們以茶為聯結點,聚焦茶樹品種、茶園管護、制作技藝、品牌營銷等環節,做足茶文章,增強茶葉產業合力。”盧海中說,聯村黨委依托共享茶場與企業合作,采用唐朝古法烏龍茶傳統制作技藝,將青陽茶青制成條索狀閩南烏龍茶,進一步打響了“天竺巖茶”公共品牌,變“一枝獨秀”為“四村共舞”。
而在坂里鄉,文旅產業也通過“抱團”破解了發展瓶頸。
近段時間來,位于坂里鄉丹巖村的梨花驛站民宿正抓緊進行裝修工程收尾,希望能在國慶黃金周前開業迎客。該項目建成投用后,將與丹巖村小桂林、正達村禪峰居、高層村天繪園等景點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精品旅游線路,進一步豐富坂里旅游業態。
由丹巖村、正達村、高層村組合而成的“坂里農旅研學”聯村黨委,圍繞“農旅研學”主線,盤活閑置資源,引進農產品研學、九龍谷俠客漂流、鸕鶿里的鄉村旅游、天繪田園綜合體、珠石靈光“禪峰居”民宿5個返鄉創業項目,采取“企業+村集體+村民”共建模式,打造集農旅接待、產品展銷、電商運營于一體的跨村聯建產業鏈,促進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
一村強不算強,還要村村強,一個都不掉隊。這樣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F如今,一個又一個“跨村聯營”的特色產業,在長泰鄉村多點開花、齊頭并進。
資源聯享 從“獨立團”到“兄弟連”
一條林墩溪,串起沿線林溪、石橫、江都、美宮、喬美5個村。以前,村里過日子只能依靠礦山,吃“石頭飯”。如今,5個村黨組織攜手,通過資源共享,“一條心”聚力產業轉型謀振興。
林墩山水資源豐富、體育氛圍濃厚,5個村聯建,發展體育旅游試點大有可為。其中,林溪村的旅游產業起步早,積累了大量經驗與資源。作為“五朵金花”聯村黨委書記,林國發深知只有讓優質資源貫通融合,村與村之間不分你我、同向發力,才能延長產業鏈、培育新動能。
出主意、出人、出力,在5個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1月底,“五朵金花”聯村黨委成立后的首個重要成果——長泰樂動林墩水上運動中心石橫村營地正式開業,僅用時兩個月就打造出了福建省船艇運動協會首個項目推廣基地。營業以來,該項目為聯村黨委增收了20多萬元。
“五朵金花”迸發旅游新活力。長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五朵金花”還致力于盤活村里的閑置資源。去年12月,林溪村率先嘗試將舊廠房改建成文體綜合館,計劃承接各類中大型賽事。
組織一場中大型賽事,會遇到哪些難題?若是在一年前,幾個村的回答必然是:“擔心客源來了接不住。”然而,這個問題在“跨村聯建”之后迎刃而解。
“五朵金花”之間最遠車程10分鐘,以聯村黨委牽頭申辦大型賽事,再分散到各村進行分賽區比賽,就能實現人力、物力的化整為零。不僅如此,賽事期間,在哪里設補給點、接待點,途經的各村都有分工。大家一起配合,讓小村莊也能承辦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級賽事。截至目前,在聯村黨委牽頭下,已成功舉辦3場中大型賽事,場均吸引觀眾一千多人次。
“‘你的村’‘我的村’很小,但‘我們村’卻很大。我們力往一處使,真能辦成大事。”林國發感慨道,“跨村聯建”后,“五朵金花”的精氣神展現出來了。
像“五朵金花”這樣通過資源聯享,打造特色發展新格局的聯村黨委在長泰并非個例。巖溪鎮“田間黨校”聯村黨委推動8個村入股成立鄉村興公司,并創新打造“晚八點”夜市等新興網紅打卡點,首期增收租金70萬元,吸引游客超3萬人;陳巷鎮“吳田山生態發展”聯村黨委通過村企合作方式,引進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具有高附加值的木姜葉柯苷茶產業,形成“一產帶二產聯三產”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全面帶動了其他聯建兄弟村的產業發展……
從“單兵突進”到“整體聯動”,長泰區“跨村聯建”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提速,在民生、經濟、生態等各方面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創新突破。“跨村聯建”讓片區的鄉親“跨”到一起謀振興,也讓長泰“跨”出了全域振興共富的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