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日訊(通訊員 黃子祎 沈佳鑫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文/圖)鄉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賢促進會更是激活鄉賢資源、凝聚鄉賢智慧、匯集鄉賢力量、發揮鄉賢作用的重要平臺。
1月16日,詔安縣首個村級鄉賢促進會在官陂鎮光坪村成立揭牌。
2月22日,詔安縣官陂鎮17個村全面完成鄉賢促進會注冊成立,會員人數達到876人。順利實現鄉賢促進會組建率100%、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率100%、黨組織覆蓋率100%、每個黨組織100%給予3000元開辦經費、黨建要求寫入促進會章程100%等5個100%目標。成為詔安縣首個村級鄉賢促進會實現5個100%的鄉鎮。
站在時間上來看,短時間內“雙率先”推動村級鄉賢促進會成立,標志著官陂鎮鄉賢工作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尋“古鄉賢”之遺風
從古至今,詔安縣官陂鎮鄉賢輩出。他們有的出仕為官,造福一方百姓;有的共同出資修建陂壩,分水灌溉;有的以文載道,傳承文化;有的崇文重教,興學育才……
如官北村厚德洪福之母儀—葉氏太,43歲興建“毓芝軒書館”,60歲時建“大夫第祖祠”等,同時,聘請高師在“書館、學堂”習文練武,大興教育之風,培養德才兼備的各類人才。在乾隆1738年,葉氏太不惜千石大米煮“舍世粥”賑濟災民,行救苦救難之善舉……這僅僅是“古鄉賢”之遺風的一個縮影。
歷經千百年積淀,從《明史》《八閩通志》《詔安縣志》等歷史文獻可以看到二都官陂的生活艱苦的同時又能領略英才輩出的時代。從“張、謝、鐘、賴、陳蔡等姓氏共同出資修建陂壩,分水灌溉,合力求生存”到“捐資捐物、守望相助”;從“張廖兩全”“陳皮蔡骨”“異姓結拜、開枝納族”;從“玉峰軒、觀瀾堂”等學館的費用由各姓各房“公產負責”;從“官陂鎮教育促進會、官陂鎮教育基金會”等社會組織自發“獎教獎學”……凡此種種,均可謂之“鄉賢”。
聚“今鄉賢”之群策
信自故鄉來,切切故鄉情。
自2015年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成立以來,已有15個行政村成立教育基金會或助教獎學金促進會,并通過“新春茶話會”、鄉賢大會、線上宣傳等方式,發放獎助獎教金約465萬元, 惠及師生約4000人次。
不僅如此。官陂鎮積極打造“黨建+鄉賢+N”模式,與鄉賢共話共促共謀共創。6名鄉賢返鄉投資創辦企業,總投資2.8億元;鄉賢帶頭持續規范群眾簡辦紅白喜事281場,累計為群眾減負達550萬元;在新徑、彩霞、下官等村先后成功推廣,累計拆除老舊房屋376間1.35萬平方米,全部實現“零補償、零糾紛、零上訪”成效。在張志堅、張特忠、謝平展等外出鄉賢的大力支持下打通了地方公路連接高速的堵點,高速A區后通道已然通車... ...君是故鄉人,共商故鄉事。
薪盡火傳,古代鄉賢的影響與日俱增,給一代又一代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同時讓這座有著百年“客家鎮”延續“念祖追宗、耕讀傳家、開拓進取、興家報國”的客家精神。
據了解,官陂鎮“鄉賢+”模式獲得各方好評,“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客戶端、閩南網、詔安信息等媒體刊物宣傳報道各類文章共計14篇,“鄉賢+”模式得到推廣得到市縣領導批示肯定。
新年新氣象,下一步,官陂鎮將總結提升“黨建+鄉賢+N”模式,錨定“客家特色文化中心鎮”目標,持續推進黨建引領鄉賢促進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團結互助、艱苦奮斗、懷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全力建設“漳客福地·魅力官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