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5日訊(通訊員 吳益超 閩南網記者 梁政 文/圖)今年9月,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啟動市區29座城市橋梁的結構定期檢測工作,經過3個多月,目前已出具檢測報告初稿。
據悉,本次檢測橋梁類型多、覆蓋面廣,共有29座,包括簡支梁橋、連續梁橋、部分斜拉橋、系桿拱橋、梁拱組合體系橋等5個類別,其中既有管養范圍內的橋梁,也有部分建設單位尚未移交的橋梁。對未移交的橋梁進行抽檢,督促建設單位閉環處理問題隱患,可以確保橋梁不帶“病”移交,保證行車的暢通、安全。
在檢測要求滿足橋梁相關養護技術標準及評估標準的基礎上,還涵蓋了跨江大橋主跨水下結構的損壞缺陷、跨江大橋基礎、河床淤積沖刷、防雷裝置排查等內容,同時對上一次檢測出的病害維修情況進行復查,檢測人員借助橋檢車、高空車等大型機械登高作業,部分檢測環節借助蛙人深潛江底檢查橋墩及基礎狀況,確保維修到位,運營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金峰大橋作為國內跨徑最大最長的景觀廊橋,從建設之日起就備受矚目,目前尚未符合移交接管標準。金峰大橋主橋采用變截面混凝土箱梁結構,受主橋連廊限制,常規橋檢車無法上橋作業。在中心的協調指導下,建設單位配備了組裝式檢測桁架,組織技術人員使用該設備開展檢測工作,本次檢測是該設備的“首秀”。
便攜式檢測桁架需采用大型吊裝設備及四名操作人員來完成桁車的安裝及運行,檢測完一跨橋梁后需將整個平臺下放到江面上的浮船完成轉運后再行拼裝,整個檢測過程需通過接力方式完成五次平臺轉換,需要檢測團隊默契配合。相對常規式橋檢設備,檢測桁架使用中需同時對前后上下四個方向協調控制,檢測人員不僅需要準確發出操作指令,還需抓緊時間記錄病害。
經過21天的努力,檢測人員克服了桁架組裝繁瑣,操作復雜、平臺轉換頻繁、檢測環境艱苦等困難,順利完成了主橋檢測任務,為金峰大橋后續移交接管掃清了一大障礙。
據介紹,下一步,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將組織專家對檢測報告進行評審,并與歷年病害進行對比統計,分析病害發展情況,科學制定養護方案,持續開展橋梁維修工作,保障橋梁安全通行。
此外,根據《城市橋梁養護技術標準》規定,結構定期檢測應按規定的時間間隔進行,Ⅰ類養護的城市橋梁宜為3年~5年,Ⅱ類~Ⅴ類養護的城市橋梁宜為6年~10年。鑒于漳州主城區部分橋梁使用時間較久,車流量較大,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適當縮短橋梁檢測周期,對管養的橋梁按照跨江大橋每2年、中小橋每5年開展一次橋梁結構定期檢測工作,從2012年開始,每年定期對達到檢測年限的橋梁開展檢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