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7日訊(閩南網記者 李昌乾 文/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提升金融在鄉村的服務質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在今年兩會上,漳州市政協委員、漳州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喬紅芳提出《關于打造鄉村振興新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議》(以下簡稱“提案”)。
提案指出,自《漳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實施以來,漳州市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但是仍存在多方面問題,具體包括了:金融供給主體有待進一步豐富,金融機構參與熱情有待進一步激發;農村地區金融網點數量相對偏少,金融產品創新的速度相對緩慢,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為此,喬紅芳從多個方面提出建議。其中,在推進主體責任落實落細,創新鄉村特色產業信貸服務上,喬紅芳建議聚焦《漳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提升行動工作方案》中的“金融服務產業興旺”工程,進一步推動主體責任落實落細。針對水果、蔬菜等11個漳州鄉村特色產業,選取11家商業銀行分別作為試點行,制定農村信貸產品創新任務落實清單和開發全產業鏈條的金融信貸產品體系,包括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冷鏈倉儲物流等各環節的資金需求,優化信貸產品要素設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信貸模式。
在強化金融科技場景應用,豐富鄉村便民金融服務設施上,喬紅芳建議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通物理網點、自助設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云閃付等服務渠道,實施鄉村振興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實現“跨金融機構、線上與線下、金融與公共領域”的互聯互通,營造優質的用戶體驗,打破傳統農村金融受制于物理網點的局限。
在實施金融素養提升工程,優化鄉村金融信用文化環境上,喬紅芳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漳州中心支行發起,聯合閩南師范大學、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以及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組成宣講團,開展金融知識與信用文化下鄉志愿活動。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進行多維度推廣,從融資渠道、保險配置、家庭理財規劃、信用記錄維護、金融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提升農民的金融素養水平,逐步形成點線面讓金融知識抵達鄉村的服務生態體系。
在搭建互聯共享信息平臺,暢通鄉村融資信用數據支撐上,喬紅芳建議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與中國人民銀行漳州中心支行合作關系,由相應的職能部門牽頭,在全市各縣區選取若干家鄉鎮、村作為試點,由中國人民銀行漳州中心支行指導試點地區構建數據指標體系,重點依托郵政儲蓄銀行、漳州農商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現有的物理網點,采集涵蓋鄉鎮村、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內的數據信息,搭建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現互聯共享,有效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三級聯動的農村信用建檔評級工作。
在建立農業保險補貼制度,提高鄉村保險覆蓋廣度深度上,喬紅芳建議建立漳州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由財政部門對于各縣區開辦的特色農業保險給予不同程度的保費補貼,有效引導全市保險公司以及其他保險組織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尤其針對重點鄉村地方特色農作物和養殖業,開辦花卉、蔬菜、水果、生豬養殖、母豬養殖、鮑魚養殖、貝類養殖等特色險種,豐富全市農業保險品種體系,基本實現特色農產品和養殖產品的全覆蓋。同時,還應區分保險受益對象和風險的差異性,針對農戶主要防范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踐行普惠原則采取較高的財政保費補貼比例,讓農戶實際承擔較低保費;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除了上述風險外,還涉及產品倉儲、產品運輸、產品質量安全等系列風險源,對此需開發系列保險產品并采取較低的財政保費補貼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