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業的原因:危險,奇怪……
為何不創業?“在重視規則的日本,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這是一條既有軌道,一旦做些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就會被認為‘奇怪’。”2013年,40歲的伊藤征樹選擇在北京創業,開起了自己的料理教室,專門教人們學做日本的家庭料理。他說,也因為如此,“很多日本年輕人想不到創業這個選項,他們的父母一輩子是上班族,沒什么機會接觸到創業的人。”伊藤還補充說,“按照日本的論調,創業是件危險的事。有些聰明人創業成功,也不鼓勵手下人創業,只希望他們好好完成安排好的工作。”
“創業是件危險的事情”,這或許從韓國KBS電視臺今年3月的電視節目《明見萬里》也能有所體現。該節目當時說,中國青年從創業到成功,“國家和社會可以允許他們失敗的次數”為2.8次,這與美國硅谷創業的青年失敗次數相同。而日本是1次,韓國為1.3次。失敗次數少意味著嘗試的機會也少。
2009年,跟多數日企員工一樣,伊藤征樹被派到北京工作,4年任期結束,他離開了工作快20年的公司,留在北京創業。“我在中國看到了可能性。”伊藤說,“來中國之前幾乎沒想過創業,后來想自由一些,有時間做其他喜歡的事情,所以決定創業”。而中國的創業環境確實比日本寬松一些,伊藤的料理教室就開在他租住的公寓里,并未特別辦理營業執照,除去購置授課所需食材,沒有別的開銷,投資少,風險低。同樣的料理教室放到日本,必須先辦理合法手續,租賃額外的教學場所,還要求一定額度的資本金,“門檻高,固定支出多”。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啟動資金一般會成為日本人創業的難題,他們很難獲得幾百萬融資。而在中國,技術經濟觀察家瞬雨7日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多數是備受寵愛的獨生子女,所以想做什么事情易于得到家人支持,“創業是一個很燒錢的事情,風投喜歡在項目的成長期介入,種子期的費用往往需要自己籌錢,對年輕人來說沒有家人支持困難太大”?!?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數據也印證了專家的觀點:2015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主要依靠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和個人積蓄,本科生的比例為78%,而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政府資助的比例均較小,還不到5%。
出于資金、人脈和經驗等原因,日本創業者呈“高齡化”,《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多為30歲以上,比如已經提到的伊藤,比如36歲的中村由美。她上半年還在日本福岡咨詢如何創辦會計師事務所,最近記者跟她再次聯系后得知,事務所已經開起來了。
韓國的情況有和日本相似的地方。在韓國青年看來,“創業失敗的風險”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在“中日韓三國青年創業”調查中,38%的韓國受訪者提到這點,而中國青年僅17.8%。韓國《首爾經濟》就報道了去年11月初在首爾銅雀區開韓式餐館的樸某(29歲)的情況。他最近為是否要關門而焦慮不已,“剛開門時,不少親朋好友來捧場,加之周圍住戶前來嘗鮮,所以生意還不錯。但國內經濟持續不景氣,飯館也隨著客人越來越少陷入困境。”
韓國青年創業的領域大多是低水平的競爭激烈領域,從事高精尖和先導行業的并不多,由此帶來的就是創業失敗狀況嚴重。韓國統計廳去年10月向國會提交的統計數據顯示,年輕人創業的小企業,1年內關門的占51%,5年內關門的占83%。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除了整體經濟狀況不佳,韓國青年難創業的原因還包括:韓國大財閥擠壓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中年人一般在50歲左右就退休了,他們憑借一定的資本優勢也在開辦自己的企業,因此韓國青年人低水平創業面臨與父輩的競爭;韓國金融業對青年創業忽視的傳統,使不少韓國青年人創業面臨貸款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