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溫州最大的眼鏡企業浙江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因欠款出逃,政府不得不出面安撫以免恐慌蔓延,因為他只是這一批跑路老板中的其中一個。進入9月溫州仿佛踏進了“跑路”之月,百樂家電女老板鄭珠菊、奧米公司老板等紛紛跑路,據不完全統計,本月12-21日的10天內就有7個老板跑路,民間借貸所造成的資金鏈條斷裂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民間借貸的瘋狂是近期的熱門話題之一,溫州更是首當其沖,這里遍地民營企業,而銀行資料顯示僅能滿足當地60%多的中小企借貸,剩下的30%多中小企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融資,很可能流向民間借貸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7月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目前估計規模約1100億元,約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此前就有不少媒體報道稱如此龐大的民間借貸規模,一旦資金鏈斷裂后果難以想象,結果這一刻還是到來了,網上開始流傳一份《近期溫州老板跑路清單》,其中包括從4月初至今部分因資金周轉出問題而跑路的老板,涉案金額從幾千萬到上億元不等,更有坊間傳聞8月溫州有至少20個老板跑路,9月更是爆出了百樂家電女老板鄭珠秋這樣的典型,據其子供述其共欠債權人現金借款、銀行承兌匯票等高達2.8億元。
溫州堪稱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溫州模式”曾如奇跡般帶著溫州人迅速暴富,這個奇跡之城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地發展成今天的“借貸之城”。
上世紀70年代的溫州人幾乎是憑著“求生”的本能在改革開放之初開始白手起家創業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依靠著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比全國先走一步的先發優勢,“溫州模式”帶領著溫州經濟騰飛。但是,隨著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溫州民營企業都是從事靠小商品吃飯的勞動密集性產業,失去了勞動力優勢,又沒有自然資源優勢和原材料優勢,實業的利潤大不如前,手上拿著大把鈔票的溫州人開始進行實業外的投資,什么賺錢就投資什么,企業不靠實業而靠“不務正業”的投資甚至投機賺錢,于是實業衰落企業日益“空心化”。2001年開始出現的“溫州炒房團”就是溫州通過投機行為賺錢的典型,隨后幾年,約2000億元溫州的資金投向各地房地產,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都有他們的足跡,溫州炒房團所到之處,當地房價一路狂飆。直到2005年調控措施逐步出臺房地產市場逐漸降溫,溫州炒房團才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炒房后溫州的民間資本又轉向金融、能源、建材甚至古董,直到最近爆發的民間高利貸其實也是一種變相投資,根本原因就在于高額利潤?,F在企業利潤只有3%-5%,但是如果放貸100萬年利息可達60萬,利潤高達60%?!皽刂菽J健钡尼绕鸪烁母锏拇蟊尘氨緛砭蛶е环N“高風險高回報”的功利主義,而在這種投資甚至投機行為里,“高風險高回報”更加明顯,在這種思想之下資金自然流向了投機領域。
況且,溫州企業大部分為家庭式私企發展而來,不愿意進行壟斷、并購,即使是股份制企業很多本質仍然是私營的,老板自己打拼下來的江山不愿分散給別人,因此至今溫州上市企業只有10家,遍地小企業根本無法發展壯大,而世界500強沒有一家不是上市公司。這樣,既沒有壟斷資源又不吸收市場資金以投資進行企業轉型,僅依靠資本運作是無法長期發展的。
其實,這不僅是溫州的問題,只是溫州作為民營經濟的代表問題首先集中爆發了,企業不務正業“空心化”是一種短視的行為,這種浮躁的做法在全國不在少數,溫州的此次危情也在為中國的企業發展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