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廬陽區試點市民監督城管執法。市民跟隨在廬陽區城管執法隊員身后,對他們的執法行為進行監督并評分。每一名監督員的評分結果將可能影響到隊員的“命運”。(4月11日《新安晚報》)
在媒體和市民的注視下,當天廬陽區城管表現不錯。涂抹在城管身上的暴力因素被公開與透明消減了不少。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不可否認其破冰作用。但是咂摸新聞的某些話語,總感覺不是個味兒,總會讓人擔心制度會變形,執行會走樣。
合肥市城管局副局長聞仲平說,任何制度最初都會存在瑕疵。這句話沒錯。制度瑕疵的產生有三種,其一人力不逮,其二是疏忽遺漏,其三是故意為之。人力不逮,實屬人的認識局限,當然可以寬恕。遺漏疏忽,等而下之,其心可能出于善意。故意為之,最次,其心可誅,制度已被他玩捏于手中了。
這篇新聞雖短,但是足以嗅出廬陽區城管局的誠意。這種誠意是欠缺的,制度的瑕疵也是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當屬故意為之。我等對制度的擔憂又一次隱隱泛起。
瑕疵在哪?其一,城管局握有城管執法監督員的招募權。倘若城管局不招募,報名的市民再多又有何用?其二,城管局確定執法監督員的方式是隨機抽取。隨機抽取是一種很公平的概率抽樣。但是這種抽樣發生的概率是一月一到兩次!對于每天都要上街執法的城管而言,他只要在那一兩天守規矩即可。對于每天都和城管打交道的攤販而言,他只能每月一兩次迎來城管的笑臉。一月一到兩次的監督參與,好比遠在燈塔上的蜜糖,雖然光亮,舌頭難以企及。
其三,如何保證市民報名的通道不被城管局安插的人員壟斷?這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制度設計。顯然,城管局自己不能當報名通道的把關人。即使城管局做到公正,也難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但是新聞中明確表示:城管部門將根據報名情況,篩選出一個執法監督員的大名單。其中深意,足以讓人疑竇叢生。
其四,倘若市民無人應征,城管局將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倘若市民都忙,都意識不到監督城管執法也是為建設和諧社會盡義務,倘若都自愿放棄監督權,又該如何?個人自由固然重要,盡公民義務亦然分量不低,督促機制必然需要。因此城管局應和社區或者單位、公司協調與聯動。社區應推薦人來參加,單位、公司應保證職工抽出時間參加監督不被批評。如同西方法院的陪審團,每個公民都可能被抽中。被抽中公民工作的單位都要保證該公民順利履行職責,不批評,不扣工資,無條件支持。
是的,任何制度最初都會存在瑕疵。關鍵是制定制度的人是否有誠意,誠意若在,瑕疵自會規避。倘若制度瑕疵如此明顯,則會演變成故作姿態,制度也將崩塌無疑。(溫江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