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改作風八項規定風行全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精神滌蕩神州,官場氣象為之一新,大張旗鼓的公款吃喝之風得到遏制。然而,且慢輕言歡喜,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有些宴請悄然轉到了內部餐廳、私密會所,一座其貌不揚的農家院,里面竟然可以洗桑拿。
著實出人意外,真是瞠目結舌,你旗幟鮮明反對奢華接待、公款浪費,他穿上馬甲、潛入地下,換個場景照樣胡吃海塞、得樂且樂,而且轉入地下之后,奢華只怕有增無減、變本加厲。遽然驚奇之余,也不免黯然擔憂:任由此風滋生蔓延,不是成心為“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的施政目標添堵嗎?
很多人會感到難以理解,中央三令五申、一再強調,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執行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一些地方為什么還敢有恃無恐、頂風作案?他們難道就不怕一旦東窗事發,禍及于身?在改作風上搞變通,人們很奇怪,他們究竟長了幾個膽?
其實,他們也并非渾身是膽,只是如果制約權力的籠子只有上級機關這一把鎖,還關不住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私欲膨脹。當前,改作風、反浪費,過度依賴上級機關的縱向監督,而忽視地方之間、部門之間的橫向監督,以及公眾和媒體對公權力的監督。上級監督固然重要,但是難免獨木難支,且不論上級機關難以做到處處覆蓋、時時監管,就說上級機關檢查工作、視察調研,一些地方和部門尚能安排好路線、制作好標本,就可見單靠上級監督很難管住吃喝的嘴。
正如一位官員的坦言,“勤儉節約的要求太苛刻了……我們被迫轉入地下。只要不被大眾媒體或老百姓抓到,上級就不會懲治我們?!彪m然只是個別官員的內心獨白,卻也點到了官員集體心理的要害之處:走了霉運被媒體或公眾抓到才算攤上了事,若只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就任爾東南西北風了。
人們常常感嘆,遏制公款浪費就怕一陣風,現在看來,一些地方連一陣風都沒有,從來就未曾整改、將來也還會繼續。如果還迷信上級機關,僅憑縱向監督,那么奢靡腐化還是難以連根拔起,走形變樣、欺上瞞下還會屢禁不絕、大行其道。把改作風落到實處,使反浪費見到實效,當務之急,是引入地方之間、部門之間的橫向監督,加強公眾和媒體對公權力的監督,形成多元的監督體系,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把公款消費、公務接待置于人人可見的玻璃房。
“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延安窯洞的金玉良言在今天依然適用;堵住公務接待的“地道戰”,同樣需要把公款消費置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李克強總理日前指出,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邁出了公眾監督的關鍵一步,各級政府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