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霧霾的天,有時讓人傷感??粗F道部門口合影留念的人群唏噓別離,耳邊想起樸樹的那首歌謠《火車送我去冬天》:“火車汽笛拉響我走神的心情去黑夜,我的面前只有一片沒有你送行的站臺?!?/P>
在這個送行的站臺上,所有的猜測,最終塵埃落定,鐵老大的身影即將成為背影。
在這傷感的一刻,回憶是種必然,從綠皮火車到高速鐵路,從江南水鄉到青藏高原,鐵路承載的不僅僅是個體回憶,更是國家記憶。
送別的場景,情感復雜,有依依不舍,有滿腹怨氣,有冷眼旁觀,有充滿期望,從不缺少話題的網絡微博,甚至展開了火藥味極濃的“對話”,有人憤懣:這樣一個承載共和國光榮與夢想的部門就這樣沒了?有人刻?。鸿F老大早就應該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個體的記憶不能為體制的積弊涂脂抹粉,體制的積弊也未必可以歸咎于個體承受,阿倫特關于“平庸的惡”的闡述,讓我們明白個人同化于體制,服從體制安排,默認體制錯誤,甚至毫不質疑的實踐錯誤,又豈止是“鐵路人”。
在關于個人情緒和體制改革的糾纏之中,我們似乎不能忘記這樣一句話:歷史不能重復,歷史不能忘記,但歷史更需要不斷去回憶和反思。
關于鐵路的回憶,可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關于鐵道部的反思,卻只能“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論是令人咋舌的千萬元級別電視宣傳片,還是數億投資錯漏百出的購票系統,一個個事實提醒我們,這將是一次漫長的告別,鐵道部的裁撤,大部制的施行,消失的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番號,而應該是一次體制的顛覆和重建。
先鋒派詩人于小偉有一首名為《火車》的短詩:曠地里的那列火車,不斷向前,它走著,像一列火車那樣。
讓火車走得像火車一樣,讓鐵路運營得像鐵路那樣,這也許正是鐵道部黯然退場的詭譎注腳。
白發蒼蒼與招牌合影的鐵路老員工,似乎有一種寓意,正如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詩:去什么地方呢?這么晚了,美麗的火車,孤獨的火車?凄苦是你汽笛的聲音,令人記起了很多事情。為什么我不該揮手舞手巾呢?乘客多少都跟我有親。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