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日下午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召開的首次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公安部表示將建立實施居住證制度,使長期在城市并連續居住、參加社會保險的流動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戶。(3月7日新華網)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出,要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
政府報告中的承諾固然振奮人心,公安部的遙相呼應亦讓人恍如看到了即將奔跑的身影,但也應看到,小小一張居住證,要載得動這許多民生愿景還得全國一盤棋,各部門協調行動,否則,居住證易辦,但居住殊為不易,白居更是大大的不易。
一紙居住證保證民眾能逐步落戶城市,從而擺脫民眾身上被張貼幾十年的標簽,戶籍藩籬似乎有隙可進,對于那些心懷夢想、渴盼城市文明的農民工而言,自然是一個機遇,也是以腳投票的形式實現了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擇。
然而,這怎么看都染有逃離農村的色彩。那么,留守在農村的公民,他們與現代城市文明應有怎樣合拍的腳步,城市應投入怎樣的力量,才能保證不脫離文明進程太遠,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沉思的問題。
當公共服務、國家福利向城市傾斜時,農村能否迎來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呢?我們看到,農合醫保、大病救助已然啟步,然而,這畢竟離城市文明全面開花、城市福利日益進步相距甚遠。這也是為什么農民工急切融入城市的原動力之一。不看到這種痛心于城鄉差別的而迸發的發展激情,就無法深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也無法合理控制城市化的腳步,將會導致又一個急干快上的運動式城市化。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加入城鎮中來的人口確實是日益龐大,每年新增的大學畢業生,理所當然的就是城鎮戶口,農村學生就此脫離了戶籍標簽。這批人數眾多,加上各地以積分形式入戶的農民工,共同推高了中國的城鎮人口,而如何落實他們的福利與保障,則應成為政府的思考重點。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54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11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萬人;鄉村人口6422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434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個百分點。
這么龐大的城鎮人口,其中又分有產者與無產者,他們能享受的城鎮福利也是有差異的。而手持居住證,能否真正落實無差別的市民權益,同等享受公共服務,顯然是可疑的。以網民來看,確有緩兵計之嫌。真正能夠實現公民社會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還是要將戶籍上的利益捆綁予以解除,否則,寬松入戶城鎮的政策,也只是將國家福利的蛋糕讓多一部分人來分享罷了,然而,還有近半數的農民在蛋糕之外,聞香看色,卻只有張望與嘆息。
這是不公平的,對這一半農民而言,人生最大的錯誤也就是生錯了地,入錯了籍罷了。那么,從這個角度看居住證制度,仍然難稱完美,更難以承載公平訴求。
不過,以從容的態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是可以的,居住證或可稱為過度性產品,但絕不能成為戶籍改革的終點,政府尤其要警惕改革的步伐就此消停下來。因為形勢已變,現在已有過半數城鎮戶籍,如果說這過半人數為既得利益者,那么,他們足以是主流,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呼聲可能會更為弱化更被人所忽視,從而真正的將階層固化,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力會上演。深戒之!
行百里者半九十,戶籍改革仍需快馬加鞭。(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