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提供內需。許多西部省份都以此破題加快發展。但山區要走一條怎樣的城鎮化道路?
農村人口順利融入城鎮生活和現代文明,是城鎮化的重要取向。要“地”不要“人”,要“勞動力”不要“勞動者”的城鎮化是不可取的。試想,如果置生態和環境條件于不顧,一味照搬平原城鎮在城市擴張過程中集中連片攤大餅占良田的做法,可能會導致山地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并引發自然災害和工程災害。千城一面的結果是山地民俗文化和山地傳統聚居文化、傳統的人居環境及其建設地域文化等喪失。同時,由于就業、福利、戶籍、土地等問題破解難,大量進城農民工雖然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缺乏“存在感”,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并沒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他們,導致他們“前瞻有愁”、“后顧有憂”。這樣的城鎮化,只能是粗放的城鎮化、夾生的城鎮化。
西部山區應根據自身特點,以推進山地城鎮建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向山坡、丘陵等方向發展,以立體化的生態美景、對耕地的有效保護、與自然的有機和諧等優勢,較好地實現城鎮與自然的融合,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山地城鎮,實現“城鎮朝著山坡建、良田留給子孫耕”的目標,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山地特色小城鎮比例協調、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因地制宜探索一條新的城鎮化路徑。這將豐富我國城鎮類型,促進農村人口向鎮區集中,促進城鎮化與帶動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充分就業緊密結合,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繁榮。貴州、云南等西部省份在這方面已有成功實踐。
建設山地城鎮的成本肯定要大一些??赏ㄟ^差別化政策引導城鎮向山地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山地城鎮化路子。利用自然山勢、水系,搞好充分的地質科學論證。依山就勢,借助自然環境、景觀特色,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建設與自然面貌有機結合的城市環境,形成獨特的城鎮風貌。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完成從農業立鎮到產業強鎮的戰略轉變。依托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圍繞其主導產業、大型企業,加快發展配套的專業化服務,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鎮。積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城鎮建設領域,推行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市場化運作,增強城鎮基礎建設的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