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昨天在兩會上談起三一重工起訴奧巴馬一事時,表示中國政府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依法維權。當初三一重工起訴奧巴馬和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的時候,許多人認為是蚍蜉撼大樹,然而美國聯邦地區法院卻受理了。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有企業起訴該委員會,也是該委員會的決定首次受到挑戰。不過,同中美經濟關系面臨的困境相比,三一重工的勝利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滴水。
美國在中美經濟交往中的不公平做法早已有之,三一重工高調起訴只是把這個問題曬在大庭廣眾之下。長期以來,美國在軍品、軍民兩用品以及無線、芯片、軟件、安全、雷達等高科技領域均對中國采取限制出口政策,中美貿易一直不能充分發揮潛力,雙邊貿易長期不平衡,2012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高達2189億美元。最近幾年,當中國企業有實力展開對外投資時,美國又多方阻撓中國直接投資,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紛紛受挫,截止到2011年底受阻案例所涉資金達200億美元。2012年底,美國對華實際投資達到702億美元,中國在美直接投資存量只有90億美元。除出口、投資限制外,近年來美國對華反傾銷、反補貼制裁急劇上升。中美之間有60多個雙邊磋商機制,大批官員往返于太平洋上空,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貿易制裁卻不減反增。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越來越接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日益走上一條不同于美國的經濟發展道路,中美之間的經濟磨擦、對立有加劇、拓展之勢。美國是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經濟體,中國則是一個堅持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美國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據此對中國實施各種不公平經濟政策。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差異有擴大之勢,舊問題沒有解決,新一輪斗爭正在形成。西方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制度稱為“國家資本主義”,包括國有石油公司、國營企業、國家主權基金、政府支持的私營企業。全球最大的13家國營石油公司控制著全球石油儲備和生產的75%,政府支持的公司占中國股票市場價值的80%、俄羅斯的62%、巴西的38%,2003年到2010年間政府支持的公司占新興市場對外直接投資額的1/3。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說,這是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不是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而是經濟模式的競爭,國家資本主義是自由資本主義目前最大的對手。
不管是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還是“國有經濟”,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體制是客觀存在,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經濟體之間必須找到某種妥協機制,能讓兩種經濟體互利共存,這是大國的責任。然而,美國今年外交工作的重點卻是構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美歐自貿區,建立一個“強西方”、“大西方”。美歐自貿區將占全球GDP的50%、貿易的40%,而日本加入后的TPP占全球GDP、貿易的40%,中國均不在其中。長此以往,在經濟規則方面就會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自由經濟體聯盟同以中國為首的國有經濟同盟之間的對決,形成經濟冷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