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新聞”是兩會前的一個熱詞,指那些有頭沒尾、爛在熱點的此起彼伏中、沒有結局的新聞。一些新聞,無論開始多么熱得發燙,引發了多大的關注,但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淡了下去,很長時間看不到真相,不了了之,也許會成為永遠的謎。這樣一些新聞,在兩會上也成為媒體追問的焦點。
令人欣慰的是,地方官員被問到那些敏感的新聞時,很多都沒有回避,而是坦誠、正面地回應。比如陜西的官員被問到“房姐”問題時,稱正在調查,會如實披露。對于網上流傳該市許多企業將污水打井排放到地下的問題,濰坊市長主動回應:“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檢查了這么多企業,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打井向地下排污的問題?!焙芏囝愃频摹懊舾小毙侣?,都得到了官方回應。
原以為這些新聞都會習慣性地不了了之的,而兩會的氛圍中,這些新聞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成為討論的議題。
爛尾新聞重新回到公共空間,顯然是拜“兩會效應”所賜。兩會創造了一個“政府無法回避問題”的開放場景,兩會之所成為媒體熱點和新聞盛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圍追堵中有無數平時難得的采訪機會。兩會官員云集,大會堂中隨處可遇參會的中央和地方高官,而平常要采訪到這些官員不是很容易的——要經過無數道手續,作請示,層層審批,最后很可能是“領導很忙”或“不便接受采訪”,要不就以“請找我們的新聞發言人”。很多新聞,正爛在這種“找不到人采訪”、“沒人告訴結果”的阻力中。
兩會讓政府和官員無處可避,實際上也無可回避。而坦誠的回答、直面的勇氣,倒能夠為官方贏得不少形象分,樹立積極正面的形象。
另外,代表委員的集中議政,也為破解爛尾新聞創造了氛圍。在監督政府的兩會民主議程中,即使媒體不去追問地方政府那些熱點新聞的結果,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會去追問。隨著權利意識和民主素養的提升,敢言、會言、能言的代表委員越來越多,他們很多人一直代表民眾發出追問。輿論和公眾的追問可以視而不見,但代表委員在兩會上針鋒相對的追問,是無法躲過去的。在代議民主制的制度安排下,被監督的政府有必須回答的義務。
很多官員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對一些社會問題和新聞事件,在地方上可能躲得了一時,但躲不了兩會。他們知道這些問題會在兩會上被問起,一般都會有相應的應對準備。兩會讓一些政府官員有了焦慮感,有了像“小學生要向老師交作業”那樣的不安感,見證著兩會民主政治的進步。代表監督政府,就是為了讓官員有所畏懼。官員有所畏懼,民權才有保障。
當然,更期待官員在兩會上的回應,能在兩會后得到落實,給民眾關注的重要新聞一個交代,而不只是在兩會上曇花一現。問題的解決,公眾的知情,應該納入法律的框架內,而不能寄望于一年10多天“兩會效應”的催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