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轉型升級最缺的是什么?或者說上海眼下最稀缺的發展資源是什么?
3月6日下午,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上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這次會議向中外媒體記者開放。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于上海率先發展和改革的問題時,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代表表示,上海繼續往前探索,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改革也是上海最大的紅利,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創新是上海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上海的資源是什么,人才是上海最大的資源?!?/P>
韓正代表的答案深刻地道出了上海的實情。上海的優勢在人才的集聚上,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的根本推手也是人才。
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上海的高校、研究機構集聚程度在國內僅次于北京,“上海制造”產出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因此那時的上海是國內當之無愧的“人才高地”。
改革開放30余年,尤其“十一五”(2006~2010年)以來,上海制造業的“紅利”已被稀釋。由此,上海加快了“四個中心”(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步履。由于制造業與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所需要的人才很難混用和替代,在中央政府于2008年12月啟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國家版“千人計劃”后,上海于2010年11月實施地方版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緊接著,上海又于2012年1月發布《上海市人才發展“十二五”規劃》。該規劃的最大看點是:上海已把2010年地方版引進人才“千人計劃”擴容為三個“千人計劃”,即力爭到“十二五”規劃末期,引進千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千名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千名制造業和服務業首席技師。
引進人才需要不菲的硬投入。人才層次越高引進的成本自然水漲船高。為此,市、區兩級政府財政,乃至人才落戶單位,均在人才住房補貼、人才公寓興建、家屬就業、子女入托入學等多個環節做了不少功課。通過今年1月份上?!皟蓵鄙系恼ぷ鲌蟾婵芍?,去年上海第三產業占比首次突破全市GDP的六成。第三產業內的現代服務業增幅更是超過上海年度GDP增幅的一倍以上,帶動上海人均經濟產出邁上了1.3萬美元的新臺階。應該說,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轉型升級已效果初顯,其中自有上海最近數年引進人才戰略的突出貢獻。
落實人才聚滬戰略,除了各種“硬障礙”之外,看不見的“操作盲點”也還有不少。舉例來說,上海這些年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普遍偏重于對技術水準和學科水準的衡量,但上海同樣急需的項目招商、項目談判、項目管理、項目創意等管理類、領軍型的“大師”級人才則仍是人才聚滬戰略的一大盲點。至于開創型優秀黨政干部人才的引進,則更是緊缺。所以,實施人才聚滬戰略,上海還當進一步打開操作視野。
此外,引才的目的是使用。把人才用好,涉及績效評估、薪酬制度、股權激勵、戶籍與簽證等方面一系列政策的調整和建立。在這些影響人才使用的“軟障礙”方面,上海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仍有很大的改進余地。
人才作為最寶貴的發展資源,其資源稟賦的最神奇之處在于它能“無中生有”地聚集其他發展資源。所以,我們期盼政府就人才聚滬有更多的制度創新,更廣的視野,并投入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