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廣州二手房交易網簽量暴增,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深圳、惠州。20%的個稅沒有嚇得房東降價,只嚇得買主趕緊掏錢,這是合乎市場邏輯的反應。有人說是中介興風作浪,那太小看交易雙方的智力了。交易人均收入數十倍的資產,絕對比在鏡頭前夸夸其談更理性。
市民為避稅而搶著完成二手房交易,記者在廣州市房產交易登記中心發現有老人也來趕趟,以贈與的名義將房產過戶到子女名下。父母贈與房產給子女,不屬于交易行為,因此不會受新政影響。
子女有父母房產的繼承權,盡管說是要開征遺產稅,但是目前來說不至于這么未雨綢繆吧?無遺產稅,父母百年之后,無需繳納稅費即可直接更名?,F在辦理贈與手續,反而要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稅附加、印花稅、契稅等等,令人生疑。
中國傳統社會注重孝道,不僅僅是說教,而且有制度保障。中原地區早在戰國初年的李悝變法開始,就實行土地私有制,綿延兩千多年,適用范圍越來越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家長所有制,父母可任意分配地產給子女,或者買賣、轉贈他人,子女為爭取繼承較多遺產,必須向父母爭寵直到父母過世。
農民失去土地支配權后,孝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制度基礎,于是兒子打老子,媳婦逼死家婆,人倫慘劇有如家常便飯。自從上個世紀末城里實行房地產改革以來,房產起到類似于過去鄉村耕地的作用,不知不覺,子女又孝敬起父母來了,國學也適時熱乎起來,城里比鄉下還熱。由于利益而守孝道,這不可恥,義與利相沖突,往往是制度的錯謬。義與利合拍了,說明房地產改革方向正確。
父母將房產以贈與之名過戶給子女,因為多繳稅而變得可疑,會不會有些不肖子女,假借新政在父母面前添油加醋,來一次大規??欣夏??父母與子女存在天然的感情紐帶,不能純粹以利益解釋,但我還是提醒老人留個心眼為好。萬一房產過戶之后,子女變成陌路人就后悔也來不及了,但有一種贈與可以理解,值得同情,那就是為孫輩讀書,而將學位房過戶給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