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推三阻四、躲閃回避的做法,都只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面對咄咄逼人的環境問題,我們不應該保持沉默
日前,一女記者就環境問題向參加兩會的北京代表提問,數度哽咽。但提問結束后,代表們沒做出任何回復,3分鐘提問變自我陳述,這段特別的“采訪”視頻在網上獲得了極高關注。
其實,該記者說出的正是公眾的心里話。她說,環境污染到這種程度,生命會縮短,那么高GDP有什么用?一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就都說這個事不歸我管,如果你是環境部長,能做什么?相信很少有人能夠面對這樣的尖銳提問無動于衷。
但是,除了大會主持人總結說“這位女記者回答了自己的問題”,現場對此報以沉默。為何沉默?一種可能是,該記者的提問打動了代表,擊中了大家的心病,讓大家陷入了對環境問題的思考。還有一種可能是,急切之中對這個問題不知如何回答為好,環境問題已經讓人“無言以對”。當然,也不排除確實是因“不歸我管”而漠不關心,高高掛起??傊?,與會者到底抱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面對這樣的提問,人們不得而知。
可人們知道的是,無論如何,這是一種不正常的集體沉默。兩會是一個就國計民生問題進行公共發聲的平臺,不乏就某一個話題熱烈討論甚至激辯的場景,為什么面對這樣一個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反倒無話可講、“沉默是金”了呢?這種沉默本身,不但間接印證了環境在不斷惡化的現實,也讓人看到,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我們其實還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來應對。沉默,傳遞出來的就是一種深切的無力感。
事實上,問題當前,“沒看見”、“不存在”、“不歸我管”之類的躲閃心態大有市場。有公民要求環保部公布土壤污染信息,卻被告知這是“國家機密”;網友爆料山東某地企業將污水用高壓泵排入地下,當地一邊否認一邊封鎖消息;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稱空氣污染與油品質量關系不大,最大的殺手其實是煤炭,被網友譏為“烏鴉嫌煤黑”,此說也遭到了鐘南山院士的駁斥,其列舉數據證實空氣污染三成與機動車油品質量有關。
任何推三阻四、躲閃回避的做法,都只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不管怎樣,面對咄咄逼人的環境問題,我們不應該保持沉默。該記者的動情陳述,是在替公眾向有關部門提出質詢。比起她在陳述中所傳達出來的環境惡化現實,這樣的集體沉默更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