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南富寧官方以通報形式,對網曝“中鐵隧道百人打砸村莊老人小孩逃往深山”一事作出回應。
通報顯示,春節期間,富寧確曾發生過一起中鐵隧道集團員工所為的打砸事件,目前,事態已得到有效控制,中鐵隧道集團富寧段項目指揮部方面作出了先期賠償,公安機關也已對兩邊主事者依法采取措施。
消息出來伊始,由于信息不充分,角度選取的傾向性,在社會廣泛關注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一邊倒的輿論形勢。對此,官方通報詳盡描述了整起事件的發展始末,以求最大可能地還原事實,將不實流言帶來的其他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應當說,這種及時公開、不回避問題的做法,在回應曝光事件方面具有一定示范意義。不過,透過這些細節,我們發現,潛藏在事件之下的另一個問題值得關注。
可以看到,事件的起因極為偶然。中鐵集團富寧項目四分部2名施工工人駕駛車輛途經國道323線剝隘鎮轄區時,將路面稀泥濺到該鎮的3位村民身上,其中一人電話通知多位村民前來,意圖“敲”一筆賠償費。正是這個不起眼的轉折,讓事態一步步升級。
2名施工人員事后曾向派出所反映情況,據通報稱,當地民警也即時前往事發地開展了調查,但就是在2名施工人員及工友回工地路遇3位村民后,雙方發生了第一次斗毆。雖然民警及時趕到現場制止,當地政府方面參與調解,事態暫時得到了控制,未料次日,雙方各自糾集大量人員展開新一輪的規模性斗毆,并演變為網上爆炸式傳播的“中鐵隧道百人打砸村莊”。
盡管整個演進過程似乎清晰明了,但也讓人有疑問,原本由一團淤泥引發的小事,怎么會逐漸升級成小有規模的群體性斗毆?
事實上,細看整個過程,斗毆者有過尋求秩序維護的嘗試,當地派出所、政府也有過維護秩序的嘗試,然而,客觀地說,這些嘗試也留下了不少遺憾,以至于情況非但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反而愈演愈烈,參與人數、行動手段、暴力程度不斷升級。而個別人的行為向集體行為的推進,其實是逐步舍棄了公共機構主持正義、維護安全的渠道,轉而尋求私力。這種方式極為原始,它架空了正義裁斷與和解的嘗試,參與者照著各自的正義認知,通過逞勇斗狠式的肉搏來出氣,讓自己成為勝者。對于當事雙方而言,打斗的過程就成了自我維權的過程。
通報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及時趕到現場”、“迅速趕到現場”、“前往現場”等說法。也就是說,民警、治安人員確實在積極促進情勢的緩和,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公共機構對問題發生的第一信號是否有充分的把握,對第一時間處理問題是否有足夠快的反應速度?
人的行為有很大的隨機性,這往往使得處理問題會比較被動。但矛盾、沖突一發生,這就是第一信號。公共部門應當敏銳感知這一信號,適時關注,力爭第一時間審慎合宜地處理問題,這樣才不會喪失時機,才能防止小事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