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污染成了近來最大的輿論熱點,“有水處就有污染”的現實,已經讓公眾忍無可忍。你們不讓我們喝干凈的水,我們就讓你們難堪——不少地方的公眾選擇了一種倒逼政府、讓官員難堪的方式要求官方重視水污染。多地網民在微博上懸賞邀請環保局長們到被污染的河中游泳。面對這種挑戰,倒也有官員作了回應,東莞環保局局長回應稱,寒溪河水質目前尚達不到游泳條件,接下來將著力進行治理。(綜合近日媒體報道)
不是假裝沒聽見,而是選擇了回應,并且承認了問題,給出了治理時間表,說明這個官員還是知恥的,聽懂了民眾“懸賞游泳”背后的期待,知恥而后勇,作出了正確的選擇。還有很多地方的環保官員對民眾的懸賞未作回應,這種沉默更損害著官方的形象。河水臟到了讓老百姓懸賞官員下河游泳的地步,是一種恥辱;面對懸賞不敢下去游泳,是恥辱;不敢下去游泳,又對民眾的呼聲假裝聽不到,是奇恥大辱。
面對公眾的懸賞邀請,環保部門的官員們千萬不能不解風情,要聽得懂民眾這種行為藝術背后的期待。不要覺得委屈,帶著對抗的情緒覺得老百姓是找碴兒,故意讓官員難堪。更不要不屑一顧,覺得這是“刁民”的胡鬧,是“一小撮別有用心者”的陰謀。也許這確實是一種羞恥,但環保局長們應該正視民眾的這種訴求,民眾就是想以這種讓官員難堪、能觸動官員神經、能引起輿論圍觀的方式,倒逼官方對“無水不污”這個嚴峻現實的重視。
一些地方的環保官員,似乎已經對民眾的批評有了“免疫力”,在水污染問題上,無論你老百姓怎么批評,我就是不回應,不解決,使問題成為老大難,使污染愈演愈烈。雖然河水已經臟到發出熏天的臭氣,但媒體已然有了審丑疲勞,覺得不是新聞了,連曝光的興趣都沒有了。某些官員是可以選擇視而不見的,他們自己可能喝著純凈水,可以飛到三亞去游泳,可以利用特權把自己與那些水污染和被破壞的環境隔離開來,營造一個“污染與我無關”的小世界小環境??墒?,沒有特權、沒有資本的普通老百姓無能為力啊,水被污染了,他們得喝;河臭了,他們得每天經過那里聞臭味。
當官方一再回避問題時,于是,就有了重金懸賞邀請官員游泳的請求。這種請求中,確實包含著一種羞辱。
沒有創新,就不會有輿論圍觀,沒有圍觀,就解決不了問題。這種行為藝術上的“創新”,一方面,是制造新聞和話題,引起社會的關注;一方面是要讓官員產生共同的利益痛感,逼著官員面對他們不想面對的問題:如果覺得水沒有問題,就下來一起游泳啊——過去中國很多地方熱衷于用這種方式,在作秀中進行危機公關。雞被曝光有問題了,官員就當眾吃雞肉;河水有問題,就當眾高調游泳;自來水被污染了,就對著鏡頭喝自來水,向公眾傳遞信心。那好,現在懸賞了,你不敢下來,那就要么接受這種羞辱,要么痛定思痛去治理水污染,把河流治理得能夠游泳。
這不是壞事,關鍵看官方的態度。雖然讓政府和官員難堪,但這種難堪確實是政府治理不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這更是一個治理水污染的好機會,知恥而后勇,政府和官員要帶著這樣的恥辱感和壓力感去治理水污染。懸賞下,今年不敢去游泳,問題不大,知恥就行了,得給出一個治理污染的時間表,什么時候可以游,如果有這種態度,這臉還不算丟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