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4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2013年廣州市中小學招生考試工作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今年起廣州中考政策有大變動以來,各界對中考新政的爭議不斷。昨日,在各界代表參與的座談會上,新政的實施細節和實施時機,尤其是政策可能導致的公平性問題,得到廣泛討論。市教育局局長屈哨兵表示,既要考慮政策要求,又要兼顧市民訴求,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支持反對雙方制造的洶涌民意,或將影響接下來的政策調整。
中考政策涉及眾多考生利益,改革出于均衡教育均衡發展的目的,有其必要性,但同時應兼顧公平,這是過去一段時間,輿論對廣州中考新政的一大共識。分析民眾對新政的爭議,不難發現,它們多是圍繞政策的公平性問題。這其中指標到校爭議最大,各級示范性高中拿出30%的學位直接分配到全市近400所初中,據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實行“指標到?!背踔允菫榇龠M教育的均衡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擇校熱。然而,眼下不少家長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其可能產生新的不公平,其中優質學位分配問題最為引人矚目。為緩和指標生降30分可能導致不公平,此次座談會上,有人大代表就建議應將分值定為20或25分。
事實上,不僅“指標到?!北旧砜赡軐е虏还?,從長遠看它是否有助于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也是一個疑問。招生政策調整對抑制擇校沖動作用很小,因為它只會影響招生方式,而不會從源頭上均衡教育資源。當前教育格局一方面強調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政策卻在強化家長的名校情結,重點與非重點意味著軟硬件和師資力量方面的巨大差異,如果教育部門熱衷于這種“創先爭優”,而不是從學校建設伊始就強調資源配置上的公平與標準化,那么,“指標到?!边@種政策救濟的作用勢必有限。
盡管在此次座談會召開前,有就讀于較弱初中學生的家長聯名支持“指標到?!?,但他們的呼吁是支持政策本身,還是對弱校生存困境的本能呈現,理性的人應該看得出其中的復雜與糾結。在政策出臺之際,家長可能根據其處境,草率地權衡利弊,教育部門顯然不能簡單拿部分支持的聲音作為政策推行的理由。
此外,此次征求意見稿提出的分區招生,也被指有失公平。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即便面對現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配置,考生在理論上尚處在同一起跑線,教育較弱區的考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考取本市較好的高中。而在封閉的招生環境中,這種可能性無疑被徹底扼殺,有人指出,從當下的教育改革精神出發,此次廣州中考新政涉嫌倒退,于此政策細節,不難看出,這樣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廣州中考新政從征求意見稿出臺,到市教育局長的強硬表態,再到如今各界參與召開座談會,其間的民意互動過程耐人尋味。政策征求意見稿雖非最終決策,但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其已成定數。過去一段時間,輿論對廣州中考新政的指摘,不僅局限于政策本身,政策制定過程對民眾知情權缺乏尊重,征求意見誠意之淡薄,亦讓民眾感到失望。此次座談會上家長代表質疑調研階段“沒有聽取學生和家長聲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政策醞釀多年,已聽取高中學校意見,對此一位家長代表的駁斥稱,“你們思考了多久很重要,我們什么時候知道也是很重要?!碑斍凹议L的無奈,無須贅述。
事實證明,關切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若不經過持續有效的民意互動,必然會遭遇輿論反撲。此前,廣東省政協委員孟浩和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聯名致信廣州市教育局,呼吁“不要因為新政的實施給社會制造新的不公平”。并建議新政策給社會“三年預告期”,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屈哨兵對此表示“不能貿然作斷”。政策如今遭遇的質疑可能超出決策者的預料,過去一段時間輿論的反響表明,民間提出對政策做出修改的愿望強烈,反對者的聲音日趨高漲。這難免讓人想起那個“貿然決斷”的征求意見稿,眼下決策部門要在征求意見過程中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于政策細節方面也亟需聽取各方意見,中考新政能否避免貿然作斷,民眾可熱心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