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次執政后,終于在2月21日開啟遲遲到來的美國之旅。然而,尚未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安倍即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華言論引起輿論嘩然,并受到中方嚴重質疑。
在21日見刊的《華盛頓郵報》專訪中,安倍毫不掩飾地對中國惡語相向,不僅無端指責“同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沖突是中國根深蒂固的需求”,而且將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抹黑為中國試圖“掠奪”他國領土,甚至妄斷中國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捍衛領土權益等正常和正當舉措是為了“維護政治統治”。如此既無理又無禮的言論出自一國政府首腦之口,在當代國際關系史上是罕見的,難怪中國外交部強烈要求日方做出澄清。
眾所周知,安倍當選后原本宣稱首次出訪要去美國拜碼頭,然而,由于日美中三角關系的微妙,以及他本人競選言論的咄咄逼人,吃了奧巴馬團隊的閉門羹,遭受外交冷遇,樣子十分難看。此后,安倍退而求其次,訪問東盟三國為其外交揭幕,彰顯訪大國而無門的尷尬處境。在那場草草而終的游說訪問中,安倍開啟以中國為靶心,以拉攏、挑唆和離間為手段的亞太外交戰略。然而,東盟三國領導心中有數,并無明顯跟著日本趟東海渾水的興趣。
安倍此次訪美前精心準備的涉華言論,無非是東盟說辭的升級版,只不過面對美國這個大靠山,更為毫無遮攔,更為危言聳聽。其實,安倍嘴巴再大,鼓破雙腮,也無法吞沒如下鐵血事實:給亞太國家帶來過滅頂之災的恰恰是日本自己而非中國。中國的愛國主義傳統和反日情緒恰恰是日本自1928年后踐踏中國主權、戕害中國人民、蹂躪中國民族尊嚴長達17年所致,創痛之深,凌辱之甚,沒齒難忘,世代相傳,而類似安倍這種顛倒黑白的言論,又使彌漫在中國國家和民族記憶中的仇日基因欲罷不能。至于將領土之爭形容為掠奪他國領土,更不像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客觀表述,凸顯了安倍國際關系常識和常理的缺失,愈加證明今天的日本的確陷入了“政治侏儒”時代,其離政治大國的夢想漸行漸遠。
美國的政治家和觀察家們當然不乏遠見卓識者,畢竟美國自命為全球領導者由來已久,一些政治家和觀察家觀察問題不乏全球眼光和歷史眼光。美國媒體很清楚日本“麻煩制造者”的角色和安倍此行目的,所以,《華爾街日報》在安倍到來前使出下馬威,要求他向奧巴馬承諾:在釣魚島問題上絕不開第一槍,絕不傷害平民。其實,安倍及日本政客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戰爭與和平這個歷史話題面前,日本在美中兩國及兩國人民面前,是沒有資格指責別人的,美中之間固然有過朝鮮戰爭這樣的局部熱戰和長期“冷戰”,但共同遭受的最深傷害都來自日本軍國主義,共同的歷史友誼,也凝聚于聯手抗擊日本法西斯擴張。
當然,歷史記憶代替不了現實利益。日美之間存在著安全保障、政治價值和經濟合作等多方面的利益;日中之間除釣魚島歸屬等歷史問題,利益也遠遠大于分歧;中美之間摩擦固然不少,但共同利益不僅連筋帶骨,而且是戰略性的、全局性的和全球性的,絕非一時一事一地之得失。因此,無論是中日關系和亞太地區穩定,還是中美關系和世界安全,政治家都需要更宏觀、更清醒也更現實地認識和判斷,激情演說和撩撥言辭用于競選也許是恰當的,但政府對話和國家交流,必須出語謹慎,把握分寸,語言大師式的表演最終無助于國家發展和國際關系的良性互動,都只能是政治侏儒的把戲,甚至是禍國殃民的口舌之快。
不過,無論對中國還是日本,指望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采取完全中立的態度也是不現實的。美國的外交策略是“離岸平衡”,對于釣魚島爭端也負有嚴重的歷史責任,為了制約和拉攏中日兩國,不在主權問題上選邊卻又將其劃入美日安保范圍,客觀上將加劇中日間的鷸蚌相爭。美國的“重返”亞太,是一種防范性的戰略再平衡,不僅防范中國崛起的外溢效應,也防范日本的再次強大和重蹈覆轍。
因此,安倍們應該了然:與其指望美國“一邊倒”,不如中日兩國商量解決爭端。
(作者為博聯社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