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前夕,國務院轉發了發改委等三部門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涉及所有領域。本文想重點說說其中的社會保障。我認為,假如把社保這塊做好了,目前令國人糾結的收入分配問題將解決大半。
社保保障的是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所在。政府履行這一職責的主要途徑就是建立全民社保體系。它是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的客觀基礎,在目前還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直接作用。就這一意義來說,建立一個完善的社保體系,保障每個人都能過上基本的有尊嚴的生活,實際上是在建設一個福利社會,社保制度就是福利社會的主要支柱。
對于“福利社會”,雖然多數人還比較陌生,但在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這早已成為現實?,F代福利制度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也是社會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過去凡去過北歐等國家考察的人,無不被其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所震撼。盡管金融危機后,人們對西方福利國家的模式多有詬病和反思,但也未有人徹底否定福利制度,最大膽的改革建議,不過是把過高的福利水平給降下來,以利經濟發展,目的還是使福利具有可持續性。
中國至今并未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福利社會。雖然改革前的計劃時代,中國社會也可稱為福利社會,但彼福利不同此福利,不僅福利水準非常低下,福利更與計劃經濟聯系起來,與今天福利制度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建立福利社會應該說還是個新事物。鑒于金融危機的教訓,有些人不贊成“福利社會”的提法,認為在目前發展水平不高,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國家去解決的情況下,不宜盲目地迎合百姓的需求,建設“福利中國”,何況福利是剛性的,上去了就下不來,容易掉入“福利陷阱”中,最后被沉重的福利負擔所吞噬。
這種意見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把發達國家的情況簡單比附中國,是不妥的。發達國家現在是福利過度,從而養成了一些人依賴福利的心理,它要走出危機,必須削減民眾福利;我們的情況恰好相反,福利嚴重不足,雖然近年來我們已經建立了名義上的廣覆蓋的社保和醫保體系,可無論同發達國家比,還是同巴西、南非等金磚國家比,這個廣覆蓋還是漏掉了一些弱勢人群,社保、醫保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很低,國家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增速,更趕不上經濟增速和財政增速。因此,在福利的公平性遠沒有體現和發揮出來前,談“警惕福利陷阱”為時尚早。
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福利社會?要達到什么水準?我贊同“底線公平”理論,即建立以底線公平為基礎的福利模式。該理論認為,社會有共同認可的一條線,這條線以下的部分,是每個公民的生活和發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起碼必備的部分,其基本權利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個公民如果缺少了這一部分,那就保證不了生存,保證不了溫飽,保證不了為謀生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因此需要社會和政府來提供這種保障。所有公民在這條底線面前權利都是一致的,這就叫“底線公平”。
“底線公平”不是就保障水平高低的意義而言,而是就政府和社會必須保障的、必須承擔的責任的意義而言,它是責任的“底線”。在這條底線以上或以外部分,可以由市場、企業和社會組織,甚至個人去承擔,在這條底線以內部分,則必須由政府去承擔。
按照解釋,“底線公平”的制度含義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公共衛生和大病醫療救助;第三,公共基礎教育(義務教育)。這三者都屬于狹義上的社會保障的內容。包括基礎養老金、基本醫療、基礎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底線以內的社保,國家都應當承擔起來,它們不能碎片化,而應當全國統籌,才能體現公平和一致性,體現政府責任。
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政府掌控的資源要多得多,建設一個底線公平同時又具備一定水平的普惠的福利社會,讓人們可以愉快地從事勞動和創造,是中國夢的應有內涵。就此而言,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中有關社會保障的內容,對于履行政府的保障職責、建設福利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