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業打井向地下排污水,很難想象濰坊市環保局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在回應中抓住“千米污染”的表述瑕疵進行反擊,是典型的“選擇性澄清”。措辭含糊的文字游戲和欲蓋彌彰的澄清,只能蒙蔽世人一時,在實事求是的調查者面前,經不起輕輕一戳。
春節期間,有網友爆料稱,山東濰坊市多家企業向地下排污水,引起公眾強烈關注。然而當地環保部門否認了這一說法?!吨袊C券報》昨日發布調查報道,揭開了山東濰坊打井灌污的秘密,有的打井隊可以年入數十萬元。
濰坊水污染之事發端于一名網友在微博上發布的消息:“山東濰坊市許多化工廠、酒精廠、造紙廠企業,將污水壓到地下一千多米的水層,直接污染地下水?!比欢?,濰坊市環保局很快回應稱,“一千多米的深井技術上不可能實現,而且打井成本一般小企業也無法承受”。又有媒體報道說,“當地環保部門排查了715家企業,結果并未發現舉報所稱的問題?!毙畔⒌姆崔D帶來了網民的分化,“聲討派”堅定地認為,當地環保部門沒有調查誠意和有效行動,任由無良企業污染深層地下水,禍延子孫;“技術派”則深信:“千米深井”技術非民間所有,其費用也非中小企業所能承受,所謂“污染千米以下水層”是夸大其辭,甚至是別有用心的造謠。
有很多復雜問題,如果不到現場踏勘,或者不具專業的查證能力,僅靠在網上遠程分析和技術辯論,是不可能弄清事實的。前幾天,濰坊水污染事件就停留在了深層事實的門檻外,成了眾說紛紜的羅生門?,F在,經過記者實地調查,水污染的真相逐漸顯形。首先,網友最初提到的“將污水壓到一千多米的水層”,確實夸大了水層深度和打井隊的技術能力。這處局部的信息失真恰恰被當地環保部門抓住,給出了口風強硬的回復:技術上不可能,客觀上未發現。然而,沒有“千米污染”并不意味著沒有“百米污染”,“未發現”更不意味著“不存在”。最新的報道顯示:當地企業為了逃避污水處理費而向地下排污,而且隨著企業“需求”的逐年增多,打井灌污已形成地下產業鏈。由于淺層灌污的排污量有限,排污井正向150米以下的深水層延伸。而污水一旦進入深水層,便意味著地下水被徹底污染。
作為一地的環境監測部門,很難想象濰坊市環保局會對此一無所知,而他們在回應中抓住“千米污染”的表述瑕疵進行反擊,卻絕口不提“百米污染”存在的可能,是典型的“選擇性澄清”。至于排查了多少家企業仍然“未發現”問題,更是近年來官場回應負面消息時的標準措辭:“未發現”一方面給人以“沒有”的印象,撇清了責任;同時留有足夠的余地,一旦真的發現問題,臨時改口也來得及。這種措辭含糊的文字游戲和欲蓋彌彰的選擇性澄清,只能蒙蔽世人一時,在真正實事求是的調查者面前,經不起輕輕一戳,看上去狡猾、可笑。
打井灌污已是“公開的秘密”,地方環保部門為何不把問題查清楚,給出公眾信服的交代,反而甘冒信譽破產的風險為污染企業背書?從責任承擔的角度看,如果環保部門承認了在自己治下,確實發生了大規模的地下水污染事件,他們就得負起監管不力的責任。所以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動力去查明真相,而含糊其辭、等待轉機倒是符合其部門利益。從清查的技術難度看,環保部門可能平常慣于打馬虎眼,對污染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即使真想發現排污井,急切間也未必能全然掌握。因為打井灌污并非光彩之事,企業平日里也是竭力掩蓋,非知根知底的內部人士,未必能迅速找到隱蔽的井口。不管怎么樣,污染如此嚴重,當地環保部門難辭其咎。于他們而言,推卸責任是愚蠢之舉,開足馬力查清和制止污染,才是亡羊補牢的正道。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地下水污染并非濰坊一地的問題。據央視報道,2011年,全國城市55%的地下水是較差至極差的水質。也就是說,中國的多數城市居民已處在不良水質的威脅之下。環境問題關乎當代民眾福祉,牽涉子孫后代利益,如不加緊治理,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