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吳敬璉等經濟學家呼吁國家建立“改革委員會”,對這種呼吁,筆者不贊成。改革確實需要相應的智囊機構,但將現有的“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規定在國務院抓發展和改革的“參謀和助手”職能范圍內即可。在國務院與職能部委之間加一個中間機構弊多利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正在開始探索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兩種思想的斗爭非常激烈。為推動向市場經濟發展的改革,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倡議成立“國家體改委”,在當時對凝聚社會共識、在思想上推動改革,發揮了重大作用,例如催生了“吳市場”、“厲股份”等改革思想,還帶動舉行了“莫干山會議”,對促進思想解放、鼓勵學術爭鳴貢獻很大。當年體改委和參加莫干山會議的一些中青年學者,如今已經成為國家各個領域的重要領導者。那時國家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進,阻力很大,有這樣一個機構存在,對于消除分歧、推進改革作用功不可沒。
與那時相比,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今天再成立一個“國家改革委員會”的必要性并不大。中國的改革已經取得很大成效,市場經濟體系雖未完備,但已基本確立。國有企業雖然仍有很多問題,但已經經歷過一輪改革。金融領域也正在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點。因此,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已經確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深化改革。在如何深化改革方面,我國已經有很多智囊型機構在研究,既有官方的,也有半官方的,還有許許多多民間的研究機構。應該說,已經儲備了充足的智囊資源。僅就政府經濟部門的研究機構而言,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宏觀研究院就有9個研究所,研究的職能分工非常齊備。財政部設立有財政科學研究所,商務部等部委也均有相應的研究院所。在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再組建“國家改革委員會”。
另一方面,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計委”演變出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最初的目標就是希望它充當國務院的參謀與助手,主要任務是研究重大改革問題。然而,它后來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直接干預經濟的職能,這一點一直受到輿論的質疑和各部門、各省市的反對。因此,我建議機構改革時,堅決淡化“發改委”直接干預經濟的職能。在實行“大部制”之后,各部門的經濟管理職能應該明確,各司其職,不需要再存在一個介于國務院和各部委之間、充當“小國務院”角色的“委員會”。因此,發改委應該恢復到給國務院進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專門出主意、做參謀的職能機構位置上。目前,發改委已經具備較雄厚的研究實力,如果還不夠,只要繼續加強和充實即可。精簡機構,實現“小政府”是當務之急,完全沒有必要再疊床架屋,成立“國家改革委”。
改革雖然是重大的國家決策問題,但從國外情況來看,提出國家改革的觀點、建議和方案的主體多為民間智囊機構,而不單純依賴于官方機構。我認為,在中央與部委之間再設機構,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層次越來越多,效率會越來越低,改革也會越來越搞不好?!?作者是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