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
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是近年來頗有爭議的問題,事關中國對自身力量的評估,以及未來一段時間追求的目標。到目前為止,中國對國家定位一直采用“否定式”表述,中國不是超級大國,中國不尋求地區霸權。然而,中國還需要一個對國家目標的正面表述,要告訴世界中國是什么、要做什么。
從現狀和實力看,中國迄今只是一個經濟大國,而非綜合性大國;從國家利益看,在未來一段時間,做經濟大國最符合中國利益。
中國迄今只是一個經濟大國
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制度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和美國化,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影響式微,具有中國特色的“北京共識”尚在初級階段,沒有太大國際影響。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全球重大政治問題上握有一張否決票,除此之外,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政治影響有限。據美國研究機構制定的“民主國家指標”顯示,1990年到2010年民主國家從50個左右上升到100個左右,專制國家則從近50個下降到20個(中國被列入“專制國家”),經過“阿拉伯之春”,民主國家的數量還會增加。世界大潮似乎正浩浩蕩蕩奔向西式民主。唯有中國,風景這邊獨好。從政治操作層面看,中國堅持不結盟政策。這是優勢,也是弱勢。所以說,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備受矚目時,中國的政治影響力沒有相應增長,反而有下降趨勢。
在軍事上,無論是從目前的實力還是軍事現代化目標看,中國都是一個地區大國。美國國防部在2011年《中國軍力評估》中寫得很清楚,“各種跡象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致力于2020年前建成一支地區性現代化軍隊;中國在全球行動能力、全球力量投送方面取得的進展很少,海軍也沒有地區水域之外的作戰經驗”。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都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經濟大國。中國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10%以上。盡管中國的人均收入、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偏低,但是龐大的規模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現存國際體系易融入而難改變
中國目前是一個全球經濟大國,那么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是否可以滿足于全球性經濟大國的定位,或者需要追求政治大國、軍事大國地位,成為一個綜合性全球大國呢?
成為綜合性全球大國的成本和代價很高,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一再講這個道理,現實中美國的力不從心也有目共睹。那么,反過來如果不當政治、軍事大國,中國的基本經濟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或者說,現存國際體系能否給中國和平崛起提供公平、合理的平臺?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伊肯伯里的研究,現存國際體系有三大特征:其一,建立在公平和市場開放的規則之上,崛起國家可以在體系內增加自己的經濟、政治實力;其二,不是由一個國家,而是由民主國家組成的集團來領導,這個集團在權力轉移中居于有利地位;其三,由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組成,國家主權和法制是這個體制運行的基本邏輯。根據伊肯伯里的評估,現存國際體系是易于融入而難以改變,崛起中國家最好選擇融入。
接受、融入西方主導下的國際體系,還是應用自己的經濟大國資源尋求改變,創造一個對中國更有利的體系,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抉擇,沒有現成的教科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德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只追求全球經濟大國地位,均成功地在經濟上崛起,大幅度提高了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然而,日本、德國是在美國的政治、軍事保護之下崛起的,不具有普遍意義。過去30年中國是在現存國際體系中得到發展的,但這并不表明未來仍然是這樣,因為隨著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小,美國能否仍像過去一樣容忍中國崛起是一個未知數。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仍不宜當頭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兩全齊美的選擇,也沒有中美雙贏的樂觀。面對中國崛起的不確定性,美國采取“合作與防范”的兩手對華政策。這個政策的好處就是雙保險,或者稱為“對沖”,壞處就是成本高、易產生戰略互疑。美國能夠支付得起這樣的政策成本,不僅因為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綜合性大國,而且它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同盟、軍事同盟本來就存在,不需要重起爐灶。針對美國主導下的國際體系不確定性,如果中國要選擇同樣的政策,成本非常高。一方面,正如伊肯伯里所言,現存國際體系不是美國一個國家,而是以美國為首的一個集團領導,如果中國要防范這個集團,就必須重組另外一個集團,這將是一種典型的冷戰結構,需要的資源非常龐大。另一方面,中國目前還不是一個全球性政治大國,要執行“合作與防范”政策,必須白手起家,沒有多少現成的資源可以利用。
如果中國只追求全球性經濟大國的定位,當美國利用自己的政治、軍事資源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時,中國就沒有現成的政治、軍事資源反擊,經濟發展的目標因此而不能實現。這種可能性真實存在。但是,大國之間的政治、軍事競爭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突變。如果在這種情景尚未出現之時,中國過早地動用經濟資源進行防范,可能會損害經濟發展的根基,讓中國連全球性經濟大國都做不成。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初說:“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边@個判斷今天仍然適用。
兩害相權取其輕,從可行性、風險、成本、收益等角度看,中國在未來一段時期追求全球性經濟大國的定位比較符合邏輯?!?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