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個別人煽動群眾反對殯葬改革”的說法巧妙地將“群眾”和“質疑者”割裂開來,仿佛群眾一定是擁護平墳的,是同周口政府站在一邊的,質疑當地政府,就是同群眾作對、過不去
河南周口平墳事件可謂一波三折。先是3個月內平墳200萬座,接著是近一半被平掉的墳頭在春節前后重新隆起,而昨天,《河南日報》在一篇報道中援引周口市相關負責人的話,稱“有極個別人利用網絡發布不實消息,混淆是非,煽動群眾反對殯葬改革”。
眼下周口平墳事件正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樣的“敏感”時期,河南省委機關報的新聞報道,自然成為外界研判河南有關方面的立場以及事件走向的依據。而從報道內容來看,周口市相關負責人對于平墳一事依然態度強硬,并極力將質疑平墳同反對殯葬改革畫等號。
周口平墳事件闖入公眾視野,同其浩大的聲勢和不無野蠻的做法緊密相關。為了達到平墳的目的,周口當地的“土政策”規定:如果村干部不帶頭,就免職;教師不帶頭,就停課;黨員不帶頭,就開除黨籍。而河南有關方面則要求“學好周口‘真經’”,“對還沒有平、遷的墳頭,堅決平、遷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戰到底”。單從這些手段和口號來看,平墳這項需要溝通、尊重和耐心的工作,已被當做一場必須獲勝的“戰役”,在這種極端強硬、火藥味十足的“運動式”行政命令下,河南的平墳工作從一開始就透著一股“蠻勁”和“霸氣”。
事實上,河南一些政府部門的不當做法,正是點燃公眾不滿情緒的導火索。殯葬改革的意義毋庸贅言,用不著周口市相關負責人來給大家上課,但殯葬改革不是“野蠻改革”,更不是“違法改革”。我國行政強制法規定:行政強制執行只能由法律設定,法律沒有規定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作出行政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也就是說,對違規土葬、亂建墳墓,如果需要強制平墳,應當由司法機關來強制,但在河南,相關政府部門的做法顯然難逃以權代法的指摘。而以免職、停課等手段迫使村干部、教師等帶頭,又規定所謂的名人和副處級以上干部不用平墳,則讓平墳一事顯得更為吊詭。
然而,面對如潮質疑和批評,身處輿論漩渦的周口方面竟拋出“極個別人煽動群眾反對殯葬改革”的說法,用近乎“文革語言”給質疑者扣帽子,對自身做法中的不妥之處沒有半點反思和道歉,且耐人尋味的是,這樣的強硬表態還“適時”地出現在了河南省委機關報上。
作為涉事者,周口市相關負責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但也有義務回答:煽動群眾的“極個別人”究竟是什么人?從平墳事件成為公共話題到現在,質疑者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以及千千萬萬的普通公眾,莫非他們就是“極個別人”?而如果這位負責人不能說出“極個別人”是誰,就難以擺脫無中生有的嫌疑。
“極個別人煽動群眾反對殯葬改革”的說法巧妙地將“群眾”和“質疑者”割裂開來,仿佛群眾一定是擁護平墳的,是同周口政府站在一邊的,質疑當地政府,就是同群眾作對、過不去。這樣的說法,更暗含著“群眾是非理性的、缺乏起碼判斷能力”的潛臺詞。
回顧一下整個事態的發展,周口乃至河南有關方面在平墳一事中所展現出的行政邏輯,同“極個別人煽動群眾反對殯葬改革”這類官方表態所隱藏的行政思維高度契合。漠視民意,自然行為野蠻;唯我獨尊,當然霸氣十足。
如果進一步追問周口和河南方面強力推進平墳工作的動力何來,“推進殯葬改革”等冠冕堂皇理由顯然無法說服公眾。談及平墳一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坦言:“平墳運動名義上為‘復耕’,實為‘賣地’,‘縣產業聚集區亟待西擴’才是平墳運動的真實理由,通過平墳搞來的土地就可趁機拿來征地,進一步招商引資,制造GDP。周口平墳與其他地區的填海造地、削山造城并無區別,都是出于土地財政的需要?!倍綁炦\動轟轟烈烈展開之后,周口商水縣產業集聚區西擴7平方公里的項目,初步通過了河南省發改委批準的事實,亦令人浮想聯翩。
從周口相關負責人的強硬表態來看,當地開展“二次平墳”似乎很難避免。修墳—被平墳—再圓墳—再被平墳……這不僅僅只是與土地有關的折騰,更是與人性、文化和情感相關的折磨。即使是當初在高壓之下帶頭平墳的干部們,在春節期間也悄悄圓墳,可見周口和河南方面的做法并不得人心。在這起事件中,究竟誰是“極少數人”,究竟是誰站在廣大群眾的對立面?相信人們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