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快要忘記去年河南省周口市那場轟轟烈烈的平墳運動時,當地又有新聞傳來:當初被平掉的200余萬個墳頭,如今,至少半數已經復建。周口市太康縣民政局副局長葛灝稱:去年該縣平墳35萬座,幾乎所有的墳墓都平掉了,如今大量的墳墓被圓起,“沒有95%,也就一半吧”。
平墳走回了原點,當地政府和群眾卻都被深深地折騰了一把,造成官民之間難以愈合的心理傷痕。2月20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對此發表題為“平墳復圓墳,滔滔民意豈可違”的評論:周口被平墳墓,一夜之間半數恢復,這真是對平墳運動的莫大諷刺,背后的民心向背值得當地反思。
我們認為即便平墳真為長遠發展考慮,也不應該踐踏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文化底線,更不應該用運動式執法將民意碾得粉碎。
廬墓是先人長眠的地方,慎終追遠、掃墓祭奠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的尊重,對后世的期冀。祖墳是遠方游子魂牽夢縈的根,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掃墓祭奠這種公序良俗,應該得到權力的敬畏。誠然,基于中國人口多、耕地少的現狀,因占地巨大,土葬等殯葬習俗應該漸進式地移風易俗。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明確的原則是“積極地、有步驟地”改革土葬,對于“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而火葬改革還需要有相應的鄉村公墓建設等作為保障。但是,去年周口市的平墳運動中,突然將擴耕由年初確定的3年完成調整為當年年底完成,要求火化率年底達到100%。這是運動式平墳,其中出現了種種亂象,如周口扶溝縣的土政策是“給三天期限平墳”,平不掉,要罰100元;平墳還沒完,還要推倒墓碑,結果導致村民意外傷亡;多名村民指證,一位廳級官員的祖墳被突擊圈入公墓,避免了被平……
更吊詭的是,河南省民政廳表示從未發文要求平墳。甚至在去年11月16日國務院修訂《殯葬管理條例》,刪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的強制平墳規定后,周口當地依然表示不會停止平墳。
這是為了什么?有學者指出:平墳運動名義上為“復耕”實為“賣地”,只是另外一種花樣翻新的賣地手法,跟過去強行撤并村莊逼農民上樓做法一樣。那么,周口的運動式平墳是在推進改革,還是在瘋狂制造政績?
值得一說的是,原河南省政協常委趙克羅因為在微博上揭露周口地區平墳運動存在的事實,而落選新一屆政協。他還在網上寫“懺悔書”揭露有官員對其打擊報復,甚至他還稱已做好“殺身成仁”的準備。習近平總書記說共產黨員要容得下尖銳批評,而趙克羅前委員甚至沒有提出批評,只是講出了河南當地大規模平墳的事實。
同是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共產黨人血液里流淌的反思力量開辟了中國模式”。平墳鬧劇造成目前騎虎難下的局面,當地有關方面應該反思一下:當初是誰悍然推動強制平墳,要求提前實現100%的火化率?造成當下的惡劣影響,相關領導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平墳運動到底靡費了多少公共資源?平墳之后,多少土地實現了“復耕”?誰該向說出真話的趙克羅道歉?沒有真相,就沒有反思;沒有真相,就沒有諒解;沒有真相,難保不會重蹈覆轍。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心和公序良俗,是任何政策都不能越過的底線,必須得到敬畏。相反,任何打著改革的旗號、不惜挑釁滔滔民意的公共政策,其合法性、公正性都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