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網傳山東濰坊環保部門下發文件通知企業,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要對污水排放問題進行暗訪調查,應做好應對。媒體稱該通知為相關企業所發,為企業內部下發的通知。當地環保局否認曾下發此通知,稱央視確實有來采訪,但不是《焦點訪談》。針對網傳“通知”來源,也表示不清楚情況。(2月19日中國網)
一條微博帖,濰坊天下知。由于企業向地下排污太過駭人聽聞,荼毒當代,貽禍子孫,所以此事一經網絡曝光,便引起軒然大波,讓濰坊“污”名遠揚,當地政府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直到今日,網民微博舉報的內容還沒有得到證實,但輿情仍不斷發酵,這其中跟當地政府部門的輿情應對不當,方式方法有點“水”有很大的關系。
輿情應對忌自我制造熱點。但微博曝光企業向地下排污時,當地環保部門高調懸賞10萬元征集線索,或許當地政府是想展現自己治污的決心,抑或是對治下無此現象的信心,但如此做法,顯然極具噱頭和看點,不成為媒體的好料和網絡的熱點都難?懸賞10萬,進一步提高了輿論的關注度,也壓縮了有關部門處理此事的時間。
事情發生以后,公眾急迫想知道真偽,有沒有這種情況,如果有,到底有多嚴重。但結果重要,過程同樣重要。地下排污事件經微博和媒體的曝光和報道,輿情發酵,環保部門的排查速度也堪稱“神速”,稱兩天內已排查715家企業,暫未發現爆料所稱問題。但環保局的回應非但沒有打消公眾的疑慮,反而引發更多的質疑。因為環保局的排查結果通報過于簡單,只說結果,不說過程。而排查過程細致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企業近千家,環保局人手有限,如何在短短的兩天內排查完畢?正如“新華視點”官方微博的發問:“兩天排查715家企業,是打電話、聽匯報還是現場排查?可否公布排查人員、督導組及已排查企業名單?”但面對質疑,當地環保部門并未給出過多的解釋,更沒有公布相關的名單和細節。解釋語焉不詳,質疑在所難免。
在輿情應對過程中,媒體是有效的澄清者和溝通通道。但在輿情高漲的關鍵期,卻傳出環保部門下發文件通知企業做好應對媒體準備的爆炸性傳聞,對此,當地環保部門和企業顯然沒有意識到它的破壞性,對相關傳聞僅以“沒發過通知”“不清楚”作答。缺乏證據支撐,這樣的回復有敷衍輿論之嫌,很難讓公眾信服,不但無法有效平息傳言,反倒會被越傳越廣,讓當地政府越來越被動。
很多事件都是突發的,來勢洶洶,各種聲音紛繁復雜,讓人莫衷一是,如何應對輿情,是對涉及的政府和單位的考驗。這時候就需要涉事政府和單位對輿情有清晰的把握,主動、及時、準確地公布信息,相關信息要有內容、有“干貨”,切忌答非所問、語焉不詳,遮遮掩掩。同時,應該主動通過媒體澄清相關傳言,積極利用微博等新興溝通工具,發布相關信息,及時與網民互動。輿情應對,不是對付,更不是“硬對”,否則,只會火上澆油,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更深的傷害。(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