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司遲遲不愿與自己簽訂勞動合同,一年半前,34歲的張泉一紙狀書將公司告上法庭。日前,張泉終于拿到66000元的雙倍工資及3724元的加班工資,從而結束了1年半的維權之路。(2月19日《工人日報》)
實事求是地說,現實中,企業不愿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并非少數。勞資雙方形成勞動關系,必須簽訂勞動合同,這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為什么不少企業不愿履行法定的義務呢?原因很淺明,其目的就是企圖在沒有合同約束的情況之下,隨心所欲地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譬如任意壓低或克扣薪酬,不支付加班工資,拒絕辦理社會保險等等,達到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用工責任義務的目的。在面廣量大的被侵權的勞動者中,張泉是幸運的。他從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谀硨崢I公司任土建工程師,所在企業拒不與之簽訂勞動合同,也不為其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不支付加班費。他經通過依法維權,捍衛了自己的尊嚴、經濟利益,并獲取了補償。這一案例向社會傳遞正能量,起碼給我們三點重要啟示。
其一,勞動者面對企業侵權要勇于善于維權。鑒于資強勞弱的社會大環境以及維權成本過高的現實,勞動者在合法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往往選擇沉默、忍氣吞聲、委曲求全。這樣做,無異于是對無良老板侵權行為的變相縱容和激勵。有些惡企之所以公然違法侵權,就是因他們摸透了被侵權者的懦弱和屈從的心理。如果張泉不勇敢地站出來,那他的合法權利可就真的全泡湯了。
其二,執法司法機關切實履職是勞動者維權的保證。張泉維權能以勝利告終,虧他有幸遇到了一連串的好公仆,依法秉公辦案,先是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支持,繼之是法院判決無良企業敗訴。這種幸運并不是所有的勞動者都能碰到的,現實中不乏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的勞動者得不到支持和救助,叫天不應求地不靈,甚至逼迫走極端的情況。究其原因,往往是有關執法司法機關漠視勞動者合法權益,遷就偏袒無良企業造成的。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民工被欠薪事件層出不窮,時間越拖越久,數額越欠越多,其背后,大多都隱藏著有關部門不作為甚至失職瀆職的行為。
其三,就是要讓無良企業“偷雞不成蝕把米”。張泉維權案的勝利,給無良企業敲了一計警鐘??梢钥隙?,對于侵權行為,只要勞動者勇于和善于維權,勞動執法部門和審判機關形成共識,維護法律尊嚴,捍衛公平正義,那么,無良企業侵權行為不僅很難得逞,反而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受到法律嚴懲。本案例傳遞出正能量,將威懾用人單位敬法守規,規范用工,善待勞動者,自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