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一條“尋狗啟事”的微博走紅網絡,博主“家居曹老師”稱自己的愛犬于8日走失,微博中發出“送還者,重謝房一套”的承諾,引起不少網友關注。據了解,“家居曹老師”是一位空巢老人。(見2月18日《北京晨報》)
“尋狗啟事”引發瘋狂轉發,莫過于報酬豐厚。愛犬是否能找到難以預料,但問題背后,卻折射出日漸凸顯的社會養老問題。
寵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通過喂養寵物,人們可以彌補情感上的不足。作為空巢老人,身邊沒有子女,愛犬堪比自己的孩子,一旦丟失,不僅少了個伴,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也一下被摧毀,變得寂寞與消極??梢?,老人懸賞百萬房產尋找愛犬,是養老現實的一面鏡子,它既照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單調、空虛,也折射出他們心靈的焦灼與漂泊。
一面是喧囂“找狗去”的密集轉發,一面是老人形影單只的等待?;蛟S,前者的熱鬧是社會功利的透視,后者的凄涼則是老年群體的孤單守望。試問,這難道不是社會制度之痛嗎?盡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破解養老難題,不是一天就能實現,但社會老齡化不能等,每位無人陪伴的老人也等不起。眼下,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老飯桌”,還是鄰里問候,都是對空巢老人的關愛,應該緊跟其上。在日本,也曾推崇“一碗湯的距離”,即子女要盡可能與老人居住得近一些,社區也創建“天天敲門小組”,安排社區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每天登門問候空巢老人。
老人尋的是愛犬,更是寄托和依賴,這是用金錢無法換回的。央視主持人柴靜就曾說:“我對兩會的愿望是希望像我父母這樣的人,能更多地從這個社會得到依靠和快樂,因為他們老了,而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蹦撤N意義上說,懸賞百萬房產尋愛犬的老人也是我們的父母。因此,這條“尋狗啟事”與其說是一場喧囂的圍觀,不如說是對社會的諷刺。每個人都沒有理由視若無睹,社會更應多些反思。(作者 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