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雪山之水 天賜的“傳世寶”
“在這里生活,一定可多活五年”
雪山,是東溪的源頭,位于永春呈祥鄉,北側就是德化,周圍群山環抱。但海拔1366米的身軀,讓雪山成為“群山之宗”,永春最高的地方。
在村民心中,雪山是離白云最近的地方,純潔而美麗。
為何叫雪山?村民都說不清楚,但呈祥鄉西村村人黃忠建說,可能是冬天雪山常下雪,而其他山脈較少。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沿著一條盤山公路,驅車十幾公里,就能到達雪山山頂,沿途道路一點點變窄,沿線民居村落也越來越少。
在離山頂唐代千年古剎雪山巖寺100多米的地方,是雪山感恩園林,路邊還豎立著一塊木牌,寫著“晉江東溪源頭”六個大字,附近還有個古涼亭,有條石板鋪的小路,拾級而下,隱約可聽見淙淙水流聲。大約兩三百米遠,那聲音愈加明顯,循著水流聲而去,先是發現一股細小的山泉從山中亂石雜草中汩汩流出。不遠處卻還有更大的水流聲,只見一股清泉從山中噴涌而出,沿山體而下。
溪水清澈得像一面鏡子,還很清涼,含一口在嘴里,冰涼冰涼的,還有一點淡淡的甜味。水體冰涼仿佛冰鎮過一般,一掃登山人的暑氣。
遺憾的是,在泉水旁,零星散落著塑料袋,隨著泉水嘩嘩地向山下流去。在古涼亭里,偶爾有游人在歇腳,一位男子贊嘆這里的景色:“風景真好,在這里生活,一定可多活五年”。然而,等這批游客離開后,涼亭地板上卻散落著一大片瓜子殼、紙巾。
雪山水匯入東溪大峽谷
“白天喝山泉,夜晚聽溪聲”
像這樣的小溪流,數也數不清,都往山下匯集。東溪村村民陳于杏說,呈祥鄉轄西村、呈祥和東溪3個村,人口八九千人,四五十年前,從蓬壺鎮劃分出來。
今年73歲的陳田宗,就是呈祥鄉東溪村人,每天都要到雪山巖寺幫忙管理日常事務。
在他印象中,上世紀70年代以前,雪山上不僅不怎么長樹木,而且連草本植物都不是很多。當地百姓靠種地瓜為生,東溪水來源也得依當季雨水多少而定。后來,政府開始重視雪山一帶的植樹造林,用飛機播了三次樹種才勉強有樹開始生長。經過三十多年的生長,雪山上的林木雖然不是很粗壯,但也郁郁蔥蔥起來。樹木固定水源,雪山上的水終年不會干涸。
東溪村有近2400人,基本上都姓陳,祖輩傳下來的說法是,五六百年前,陳姓家族就定居到這一帶,守候著東溪。
“白天喝山泉,夜晚聽溪聲,很滿足了?!苯衲?0歲的陳于杏,除了年輕時曾走出大山在泉州念了三年書,其余六十多年,都沒怎么離開過村子。對于東溪,他再熟悉不過了。
以前,村民都去山上,找一個溪流匯集處,用木桶挑水。最近一二十年,吃水條件有了一些改變。陳于杏說,相比打水井,接水管引山泉更方便,由此,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接水管,將山泉引到自家廚房里。
清甜的山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雖然村子很少有百歲老人,但如今還健在的九十歲以上老人有近20名,六十歲以上老人有200多名。在村民看來,從雪山細流而下的山泉,是上天賜予的最珍貴的“傳世寶”,盡管如今山外的經濟好了,村里年輕人跑了,但老人們都不愿離開,更舍不得這些溪流。
“保護水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在流到東溪大峽谷之前,雪山溪流都是涓涓溪流。
東溪大峽谷,在東溪村邊,是前年剛開發的旅游景點,主打溯源游和生態游。工作人員介紹,剛開始推廣,知名度還不夠響亮,游人不多,日均100多人。但東溪源頭生態環境本身就很好,保護工作也好,因此,還是相信終究會有很多人來游玩的。
“保護水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應該大家一起來?!标愑谛诱f,雪山海拔高,夏天涼爽,但冬天氣溫很低,因此,海拔七八百米以上,就幾乎沒有村落,由于氣溫低,連山上的松樹都長不高,二三十年,仍只有一兩米高。
站在山腳往山頂看,雪山全身都被樹木草皮覆蓋。對于雪山的植被,在村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順口溜——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像人一樣,雪山全副武裝,保護得很好”。
人少,對原生態的破壞就小。山好樹木多,水就自然清澈。在陳于杏的記憶里,東溪的源頭水質一直不錯。上世紀60年代,在泉州念書時,他也曾去豐州舊金雞攔河閘一帶游泳,在清澈見底的水里,還能看到魚蝦,然而,十多年前,一次路過南安豐州,看到晉江江面漂滿垃圾,讓他感到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