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3號臺風“蘇迪羅”于昨日22時10分前后在福建莆田登陸,成為今年首個兩次登陸中國的臺風(此前已登陸臺灣花蓮)。預計“蘇迪羅”登陸后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泉州市中北部,進入三明,今天白天進入江西。接下去,泉州市將有大范圍降雨,各縣市區雨量基本會在100—200毫米,其中德化、永春東部、南安東北部、泉港、洛江等區域的雨量會相對比較集中。
受“蘇迪羅”影響,昨日泉州市出現明顯的大風天氣。據統計,昨日8時—20時區域自動站極大風速,共有113個站出現8級以上大風,其中有76個站出現9級以上大風,37個站出現10級以上大風,16個站出現11級以上大風,8個站出現12級以上大風,8個站出現13級以上大風,以德化石牛山風力最大,達14級(45.0米/秒)。
昨日泉州市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局部地區出現大暴雨。據統計,昨日8時—20時區域自動站累積雨量,共有19個站出現大于50毫米以上降水,其中有2個站出現大于100毫米以上降水,以德化棗坑158.3毫米最大。
“蘇迪羅”路徑 為何曲折多變
由臺灣島的特殊地形及臺風的本身特點決定
“‘蘇迪羅’出臺灣島后往西南走,會不會不來泉州了?”“呃,怎么又往北了,聽說會在惠安沿海登陸?”“繼續往北,難道要在莆田登陸?”……昨日,臺風“蘇迪羅”的多變路徑和不確定登陸點引起市民的討論,記者就此采訪了泉州市氣象局局長李棠華。他介紹,這是由臺灣島的特殊地形及臺風的本身特點決定的。
一般臺風遇島后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轉彎打折,二是原地打轉。拐彎是因為螺旋式的臺風登島時西側遇到山體,力量減弱,東側力量則保持不變,于是進島后會南折。出島后則相反,臺風東側遇山體,力量減弱,西側靠海面力量不變,力量不平衡,所以出島后會北折。所以,您會看到蘇迪羅在島內拐了個彎,但能預測在晉江至莆田一帶登陸。
第二種情況是原地打轉。臺風的結構特點是下部向內斡旋匯集,上部向外分散。如遇山體則下部穿山不過,表現就是原地打轉。但上部幾千米高可越過山體,穿島而過。待上部結構穿山而過后,會在新的地點形成新的臺風眼,原地打轉的原臺風眼很快就會消失。所以,表面上看是臺風經過山體跳躍而過,其實是在路上形成新的臺風眼。
據李棠華介紹,看臺風路徑不能只看每個小時的路徑變化,要看整體變化。每個臺風都有一個總體方向,這個方向一般是不變的,臺風每小時的路徑拐來拐去很正常,不可能每個小時連起來是呈直線的。通常大家在臺風路徑圖上看到的直線,并不是每小時的路徑,有可能是3小時、6小時的路徑變化圖。臺風發生路徑變化主要受大環境制約如雙臺風、引導氣流等,臺風自身內力影響和臺風行進中的地形三方面因素影響。舉個例子,臺風“天秤”的路徑發生詭異的大轉變主要是受雙臺風的影響。而此次第13號臺風在臺灣島內發生大轉變是受地形影響典型的例子。
另外,李棠華介紹,其實不應該過多地在意登陸點,因為臺風路徑受很多方面影響,一有拐彎登陸點就會有所改變。臺風登陸的地方,不一定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方。(記者 許雅玲 吳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