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明市切實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突出綠色優質供給,深化改革創新,有力推進農業農村工作開展。上半年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132.7億元,增長4%,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26元,增長9%。
上半年,在實施“1363”工程,夯實產業基礎方面,我市大力實施“1363”工程,圍繞稻種、蔬果茶、畜禽、食用菌、煙草等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園建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一區三園”[永安市、尤溪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三明(沙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尤溪、沙縣省級農民創業園]升級版建設;重點打造稻種基地、花卉果茶基地、筍竹精細加工基地、生態養殖基地、特色生態食用菌基地和煙草種植基地等六大特色種養基地;打造“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和精準扶貧融資平臺等3個為農服務平臺。
在做強三大農業(品牌、智慧、生態),提供發展支撐方面,我市在十大龍頭品牌的示范帶動下,全市農業“三品一標”累計認證并有效使用標志的農業企業294家、466個產品,同時大力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促進品牌整體形象提升;一方面結合中央環保督查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另一方面依托休閑農業拓展生態農業產業內涵,大力打造瑞云碧溪線、坂星線兩條市區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帶。目前,我市培育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519個,年接待游客684.29萬人次,年營業收入6.6億元。
在深化兩項(精準扶貧、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改革,開動增收引擎方面,全市38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干部駐村幫扶全覆蓋,1.93萬名各級干部及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落實解決問題1.33萬個,落實幫扶項目近5萬個,落實幫扶資金1.09億元,全市共落實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對象10030人,占任務數的106.7%;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轉服務,縣鄉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土地流轉規范有序,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參于流轉的比例有所提高。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79.8萬畝,比上年增加8000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3.8%。持續加大土地確權工作力度,目前,我市完成權屬調查的村1703個、占98.2%;完成審核公示的村1635個、占94.2%;完成合同簽訂的村1521個、占87.7%。沙縣水南村、金泉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記者 巫瑞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