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帶著一個“小”字,看似不足為慮,實則寒冷尤甚。那么,小寒節氣,我們應該吃點什么?一起來了解下小寒節氣的特點、風俗、寓意和象征。
小寒吃什么美食?
小寒時節,萬物斂藏,為抵御寒冬、儲備能量,人們往往會備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北方人喜歡在寒冬臘月時品嘗凍梨,凍梨于冰天雪地中冰凍而成,口感綿密、入口即化,有著“歲歲不分離”的寓意;南京人往往將地方特色的“矮腳黃”青菜、咸肉片、香腸片、板鴨丁等材料與糯米同煮,在熱氣氤氳之中,配料豐盛、味道鮮美的菜飯就出鍋了;在廣州,用香甜軟糯的糯米輔以臘腸等食材,則是冬日美食的不二之選。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合理進補成為不少人的養生之選。小寒食補以“溫潤”為主,可適當進食羊肉、大棗、核桃仁、龍眼肉等,養陰補血,固本培元。
土豆
在小寒的時候建議友友們吃點土豆,雖然說土豆很常見,但是實際上它的營養是非常好的。土豆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緩解便秘的效果,另外還能養護心血管,預防動脈硬化。
牛肉
進入小寒節氣,我們可以適當吃些溫熱的肉類,來幫助我們升溫御寒。除了羊肉,牛肉也是很好的選擇。牛肉中富含氨基酸,優質蛋白,維生素B族以及鈣、鐵、銅、鎂等元素,有助于補氣養血,溫暖脾胃,強壯筋骨。
紅豆
紅豆有補氣養血,驅寒暖身的作用,適合用來煮紅豆粥,蒸紅豆飯,或者是做成紅豆包、紅豆餅等甜品。并且紅豆中富含維生素C、E和鋅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抵抗力,抵御各種疾病。
小寒節氣的特點風俗寓意和象征
二十四節氣中小寒的到來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進入“天寒地凍”模式。小寒與大寒相承,與小暑相應,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85°。小寒節氣后人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兩個字“寒冷”。與這兩個字相近的還有“凍”和“冰”字,反映了最低溫時節的物候現象。
踏雪賞梅是古人小寒節氣乃至整個冬天里最有韻味的雅事之一,歷代留下的人生感悟詩文很多。如南宋文學家陸游《卜算子·詠梅》詞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小寒到來后,不只梅花等植物“響應”,動物界也“活躍”了起來。古人發現,大雁、喜鵲、野雞這三種動物在小寒節氣前后有突出表現,于是歸納為“小寒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
在冬季六個節氣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節氣,有“小寒勝大寒”“小寒大冷人馬安”等說法。古人認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解》稱:“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寧;雉不始雊,國大水。”
小寒與大寒一樣,在節氣到來當天,喜陰不喜晴,要冷不要暖。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會太熱,害蟲多,農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相反,第二年年景會不錯,“小寒節日霧,來年五谷富”。
來源:閩南網綜合遼寧衛視、人民網、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