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審判結果?日本死刑制度介紹:殺人判幾年
“江歌遇害案”連日來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2016年11月3日,日本東京都中野區,日本法政大學研究生江歌收留好友劉鑫同住,卻被劉鑫前男友陳世峰跟蹤上門用刀捅死。案發后劉鑫選擇逃避,一直拒絕和江母見面,其“無情”、“事不關己”的態度遭到網友猛烈批評。
昨天,紫牛新聞記者聯系上案發伊始,為江秋蓮女士提供法律幫助的河海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惠明,請這位精通日本法律的專家對該案幾個核心問題進行了探討。
劉惠明教授悲觀地認為,日本的法院不大可能判處陳世峰死刑,他估計量刑可能在有期徒刑10-15年,服刑的地點按照常規可能在日本最大的監獄“府中刑務所”。
這個案件的審理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日本法院開庭是一個問題開一次庭,這起案件起碼要開四五次庭。這就要看當事法官會就此案列出幾個問題。
而且,跟我國兩審終審制不同,日本實行的三審終審制,如果陳世峰一方上訴的話,到終審判決,起碼要有兩年的時間。這么長時間的審判過程,對江秋蓮女士無疑是一種長時間的煎熬。
據封面新聞: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周振杰介紹,日本現行刑事立法規定的21項死刑罪名分為兩類:
一類是刑法典規定的死刑罪名,包括故意殺人罪、強盜殺人罪、強盜致死罪等14個罪名。
另一類是特別法規定的死刑罪名,包括爆炸物使用罪、決斗殺人等7個罪名。
但從司法實踐情況中可以了解到,被判決死刑者所犯的罪主要是殺人罪和強盜致死罪,但如果被害人只有1人,一般情況下該案犯是不會被判處死刑的。
1983年,日本最高法院公布過一個對于死刑量刑考慮的標準,名為“永山基準”,具體是以下9條:
1. 犯罪性質
2. 犯罪動機
3. 犯罪形態,尤其是殺人方法的執拗性和殘虐性
4. 結果重大性,尤其是被害者數目
5. 被害者家族感情
6. 社會影響
7. 犯人年齡
8. 有無前科
9. 犯罪后表現
《壹讀》報道,在實際判決中,量刑的時候罪犯的年齡、性質、動機,有無前科,被害人數,造成的社會影響等都會對量刑造成影響。
而被害死亡的人數是衡量判刑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準。殺三人以上有較高的可能被判死刑;
殺害兩人,死刑、無期或者有期徒刑都有可能;如果只殺了一人的話,很可能被判有期徒刑。
一位“日本通”律師認為陳世峰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極小,更壞的結果是陳世峰可能最多只會被判15年。
死刑從宣判到執行程序多耗時長
由于日本在刑事立法中對死刑采取了嚴格的限制精神,直接導致了法官在刑種選擇時非常謹慎。
同時,死刑在判決后有漫長的上訴程序要完成,罪犯用盡所有上訴機會后,還得由法務大臣簽署執行令方可執行。
某位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的學者向記者透露,由于日本的《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再審制度”給予罪犯過多的申訴權,導致只要罪犯不希望被執行死刑,就可以不停的以各種理由提出申訴或者赦免的請求,以達到拖延死刑執行時間的目的。
許多被判決死刑卻沒有被執行死刑的死刑犯最終老死于獄中,這種情況讓日本的死刑更像是絕對無期徒刑。
同時,多數法務大臣在任期間,由于自身的政治主張或宗教等其他的原因,不愿意充當“劊子手”的角色,普遍拒簽執行令,從而導致日本國實際執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
1991-2015日本一審判處死刑的人數
執行程序多耗時間長,一個死刑罪犯從宣判到執行,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有學者表示,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造成27人死亡,五千多人受傷。
事隔10年,經歷了兩百多次庭審后,毒氣案主犯被判處死刑。
但是,這十年期間消耗的司法資源是無法計算的,對于這種罪大惡極的罪犯,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僅僅為了體現對死刑的慎用精神,與刑事法律追求的正義在本質上是沖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