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規劃,“中國制造2025”的編制引起各方關注。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國制造2025”實質上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而“工業4.0”的制高點在于工業互聯網。這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面向未來30年的上海”系列研討會上,馮飛表示,“中國制造2025”文件里提出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德國提出的“工業4.0”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少人對這個概念有疑惑,認為中國尚處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不少地方的工業2.0、3.0還沒有完全完成,做4.0是不是超前了?
“前段時間我們帶隊到上海搞調研,很多企業介紹智能制造的經驗,談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這其實是典型的工業3.0的內涵。如果說工業4.0引領未來全球制造業的競爭,其制高點在哪里?應該是工業互聯網。”馮飛說。
什么是工業互聯網?簡單說就是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為制造商和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據國際權威機構估算,未來20年,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以給中國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馮飛指出,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美國有GE、德國有西門子這樣的頂尖企業牽頭。這些企業既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也是先進技術的應用市場。“在中國目前還找不到有如此強實力的企業。所以我們要通過市場手段,推動形成戰略創新聯盟。上海及長三角很有條件做這個事,因為上海的制造業基礎雄厚,再加上本地及周邊的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聯盟的方式構建一個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記者 何欣榮)